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管疾病论文--动脉疾病论文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诊疗的纳米粒子构建

内容提要第5-10页
1 前言第10-38页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治疗第10-17页
        1.1.1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第10-13页
            1.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第10-11页
            1.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展阶段第11-12页
            1.1.1.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第12-13页
        1.1.2 动脉粥样硬化中几种靶点的简介第13-17页
    1.2 树枝状分子第17-22页
        1.2.1 树枝状分子的发展历史第17-20页
        1.2.2 树枝状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第20-21页
        1.2.3 树枝状分子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第21页
        1.2.4 PEG化树枝状分子第21-22页
    1.3 聚合物成像体系第22-25页
        1.3.1 磁共振成像第22-23页
        1.3.2 双模成像第23-25页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主要研究工作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38页
2 树枝状分子的合成及其对不同成像剂的表面修饰第38-72页
    引言第38-39页
    2.1 树枝状分子的制备第39-52页
        2.1.1 实验部分第39-41页
            2.1.1.1 实验原料第39页
            2.1.1.2 测试仪器第39页
            2.1.1.3 PAMAM的合成第39-41页
            2.1.1.4 PAMAM树枝状分子的纯化第41页
        2.1.2 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2.1.2.1 PAMAM树枝状分子的合成第41-44页
            2.1.2.2 PAMAM的红外表征第44-47页
            2.1.2.3 PAMAM的 1H-NMR表征第47-49页
            2.1.2.4 PAMAM的13C-NMR表征第49-51页
            2.1.2.5 PAMAM的LC-HRMS表征第51-52页
    2.2 树枝状分子配体对油溶性量子点的表面修饰第52-63页
        2.2.1 实验部分第52-54页
            2.2.1.1 化学试剂第52页
            2.2.1.2 测试仪器第52-53页
            2.2.1.3 实验步骤第53-54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2.2.2.1 树枝状配体的核磁表征第54-55页
            2.2.2.2 G4.0 PAMAM-g-PEG@QDs的红外表征第55-56页
            2.2.2.3 G4.0 PAMAM-g-PEG@QDs的核磁表征第56-58页
            2.2.2.4 量子点的溶解性能第58页
            2.2.2.5 配体交换后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第58-60页
            2.2.2.6 不同配体量子点的粒径表征第60-63页
    2.3 树枝状分子对油溶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第63-68页
        2.3.1 实验部分第63-65页
            2.3.1.1 化学试剂第63页
            2.3.1.2 测试仪器第63页
            2.3.1.3 实验步骤第63-65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65-68页
            2.3.2.1 磁性纳米粒子的红外表征第65页
            2.3.2.2 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表征第65-67页
            2.3.2.3 磁性纳米粒子的热重分析第67-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3 靶向动脉粥样硬化的T1/T2共成像探针的制备和表征第72-98页
    引言第72-73页
    3.1 靶向MPO的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第73-78页
        3.1.1 实验部分第73-74页
            3.1.1.1 化学试剂及测试仪器第73页
            3.1.1.2 5-HT-PEG的合成第73-74页
            3.1.1.3 5-HT-PEG接枝G3.0PAMAM的合成第74页
        3.1.2 结果与讨论第74-78页
            3.1.2.1 各步产物的核磁表征第74-76页
            3.1.2.2 各分步产物的FT-IR表征第76-77页
            3.1.2.3 UV-Vis表征第77-78页
    3.2 T1/T2共成像造影剂的合成和表征第78-86页
        3.2.1 实验部分第78-81页
            3.2.1.1 化学试剂及测试仪器第78-79页
            3.2.1.2 5-HT-PEG-G3.0-DTPA的合成第79-80页
            3.2.1.3 5-HT-PEG-G3.0-DTPA-Gd的合成第80页
            3.2.1.4 5-HT-PEG-G3.0-DTPA-Gd@IONPs的合成第80-81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81-86页
            3.2.2.1 5-HT-PEG-G3.0-DTPA的核磁表征第81-82页
            3.2.2.2 各步产物的红外表征第82-83页
            3.2.2.3 T1/T2共成像造影剂的表征第83-85页
            3.2.2.4 T1/T2共成像造影剂的稳定性分析第85-86页
    3.3 T1/T2共成像造影剂成像及细胞毒性研究第86-92页
        3.3.1 实验部分第86-88页
            3.3.1.1 化学试剂及测试仪器第86页
            3.3.1.2 T1/T2共成像造影剂的质子弛豫率研究第86-87页
            3.2.2.3 T1/T2共成像造影剂的细胞毒性研究第87页
            3.2.2.4 T1/T2 共成像造影剂的体外细胞摄取研究第87页
            3.2.2.5 T1/T2 共成像造影剂的体外细胞成像研究第87-88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88-92页
            3.3.2.1 T1/T2造影体系质子弛豫率的研究第88-89页
            3.3.2.2 T1/T2造影体系细胞毒性分析第89-90页
            3.3.2.3 体外细胞摄取研究第90-91页
            3.3.2.4 体外细胞成像研究第91-92页
    3.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4 光敏感型药物释放体系的建立第98-120页
    引言第98-99页
    4.1 光敏药物释放体系的合成与表征第99-109页
        4.1.1 实验部分第99-100页
            4.1.1.1 化学试剂第99页
            4.1.1.2 测试仪器第99-100页
        4.1.2 实验步骤第100-103页
            4.1.2.1 靶分子ISO-1 的制备第100-101页
            4.1.2.2 光敏感药物释放体系的合成第101-103页
        4.1.3 结果与讨论第103-109页
            4.1.3.1 靶分子ISO-1 的核磁表征第103-105页
            4.1.3.2 临硝基苄基氟伐他汀的核磁表征第105-107页
            4.1.3.3 PAMAM-g-ISO1g-FS的核磁表征第107-109页
    4.2 光敏感型药物释放体系的释放特性研究第109-115页
        4.2.1 化学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09页
        4.2.2 实验步骤第109-110页
            4.2.2.1 光敏体系的光控断键测试第109-110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5页
            4.2.3.1 光敏体系的光控断键表征第110-114页
            4.2.3.2 光敏体系的药物释放统计第114-115页
    4.3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124页
学术成果第124-125页
详细摘要第125-127页
ABSTRACT第127-128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点与聚合物的多功能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
下一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疏水缔合水凝胶的性能及网络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