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 第9-10页 |
1.2.1 计划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12-82页 |
1 某市某水库和某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问题诊断 | 第12-48页 |
1.1 试剂及仪器 | 第12-13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1.1.2 主要仪器及实验耗材 | 第12-13页 |
1.2 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 | 第13-48页 |
1.2.1 调查内容和采样点布置 | 第13-14页 |
1.2.1.1 水化学调查 | 第13-14页 |
1.2.1.2 库区沉积物调查 | 第14页 |
1.2.2 水体理化参数 | 第14-40页 |
1.2.2.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2.2.2 某市某水库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 | 第16-28页 |
1.2.2.3 某泡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 | 第28-40页 |
1.2.3 库区沉积物调查 | 第40-48页 |
1.2.3.1 库测定方法 | 第40页 |
1.2.3.2 沉积物理化环境及营养盐含量 | 第40-46页 |
1.2.3.3 柱状沉积物及磷分级 | 第46-48页 |
1.3 小结 | 第48页 |
2 某水库库区生态修复技术实验 | 第48-82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48-49页 |
2.2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49-81页 |
2.2.1 调查内容和采样点布置 | 第49-55页 |
2.2.1.1 某市某水库生态渔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围隔试验) | 第49-53页 |
2.2.1.2 库区滨水区与周边天然湿地环境生态工程构建对策 | 第53-55页 |
2.2.2 某泡 | 第55-81页 |
2.2.2.1 某泡蓝藻的时空动态变化及蓝藻水华的成因分析 | 第55-62页 |
2.2.2.2 蓝藻分子生物学监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 第62-65页 |
2.2.2.3 蓝藻有害次生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65-67页 |
2.2.2.4 水华期间应急处理措施和技术评价 | 第67-68页 |
2.2.2.5 人工浮岛技术模型研究 | 第68-72页 |
2.2.2.6 水化学调查 | 第72页 |
2.2.2.7 某泡蓝藻水华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案 | 第72-81页 |
2.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3章 某市某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 | 第82-92页 |
1 某市某水库水体生态修复建议 | 第82-84页 |
1.1 控制菹草覆盖率 | 第82-83页 |
1.2 合理布局沉水植物的覆盖率 | 第83-84页 |
1.3 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 第84页 |
1.4 减少水体营养盐负荷 | 第84页 |
2 调查内容和采样点布置 | 第84-89页 |
2.1 渔业发展运用于水体修复 | 第84-85页 |
2.2 根据水体各化学指标关系合理放养 | 第85页 |
2.3 根据现有状况进行调整 | 第85-86页 |
2.4 水体修复后继续优化放养方案 | 第86-88页 |
2.5 合理规定捕捞限制期及维护水体化学指标的稳定 | 第88页 |
2.6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 第88-89页 |
3 某市某水库2016年鱼类放养预案 | 第89-92页 |
3.1 草食性鱼类放养预案 | 第89页 |
3.2 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放养预案 | 第89-90页 |
3.3 食鱼性鱼类放养预案 | 第90页 |
3.4 杂食性鱼类放养预案 | 第90页 |
3.5 底栖动物鱼类放养预案 | 第90-9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