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导论第11-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3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页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局限性第15-16页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第15页
        1.4.2 本文存在的局限性第15-16页
第2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及监管的相关理论第16-19页
    2.1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相关理论第16-17页
        2.1.1 社会交换理论第16页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6页
        2.1.3 信用风险理论第16-17页
    2.2 P2P网络借贷监管理论第17-19页
        2.2.1 规避管制理论第17-18页
        2.2.2 功能金融理论第18-19页
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及监管现状第19-27页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第19-20页
        3.1.1 P2P行业的成交量第19页
        3.1.2 P2P平台的数量第19-20页
        3.1.3 借款人及贷款人数据第20页
    3.2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现状第20-25页
        3.2.1 问题平台的数量第20页
        3.2.2 问题平台的事件类型第20-21页
        3.2.3 我国P2P行业的风险类型第21-25页
            3.2.3.1 信用风险第21-22页
            3.2.3.2 操作风险第22-23页
            3.2.3.3 流动性风险第23页
            3.2.3.4 法律风险第23-25页
    3.3 我国P2P行业监管现状第25-27页
第4章“三维一点”风控模式的构建第27-35页
    4.1“三维一点”风控模式概述第27-29页
        4.1.1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述第27页
        4.1.2“三维一点”风控模式介绍第27-28页
        4.1.3“三维一点”风控模式不同维度的构建第28-29页
    4.2“三维一点”风控模式的目标及主要特点第29页
        4.2.1“三维一点”风控模式的目标第29页
        4.2.2“三维一点”风控模式的主要特点第29页
    4.3“三维一点”风控模式要素维度的构成第29-31页
        4.3.1 信息沟通与监督第29-30页
        4.3.2 风险评估与应对第30页
        4.3.3 控制环境与活动第30-31页
    4.4“三维一点”模式不同模块及“一点”之间的关系第31-35页
        4.4.1 借款人风险控制第31-32页
        4.4.2 平台风险控制第32页
        4.4.3 出借人风险控制第32-33页
        4.4.4 银行在“三维一点”模式中的作用第33-35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红岭创投第35-46页
    5.1 红岭创投平台简介第35页
    5.2 平台原理及风险管理方式第35-38页
        5.2.1 平台原理第35-36页
        5.2.2 风控流程第36-37页
        5.2.3 资金管理及资金安全保障方式第37-38页
        5.2.4 其他风控措施及管理第38页
    5.3 红岭创投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进第38-46页
        5.3.1 事前准入验证阶段第38-40页
        5.3.2 事中监控管理阶段第40-41页
        5.3.3 事后违约处理阶段第41-43页
        5.3.4 红岭创投运营中的其他问题第43-46页
第6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建议第46-52页
    6.1 设置P2P平台资本金准入门槛第46-47页
    6.2 进一步制订网贷资金存管细则第47-48页
    6.3 进一步完善P2P监管体系第48-50页
        6.3.1 建立统一标准的监管规范第48-49页
        6.3.2 建立多部门跨区域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第49页
        6.3.3 建立分级监管机制第49-50页
    6.4 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第50-51页
        6.4.1 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第50页
        6.4.2 加快整合企业信用档案第50-51页
    6.5 《征求意见稿》的其他完善建议第51-5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7.1 本文的结论第52页
    7.2 本文的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私募基金的机遇与风险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