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选题原因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王安石《庄周论》之庄学思想 | 第17-22页 |
第二章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之注庄特色 | 第22-37页 |
2.1 制名解句,标举大意 | 第23-26页 |
2.1.1 独特的制名寓意 | 第23-25页 |
2.1.2 对字句的独特解释 | 第25-26页 |
2.2 探究《庄子》逻辑结构,体现《庄》理完整性 | 第26-34页 |
2.2.1 对各篇章之间逻辑关系的探究 | 第26-30页 |
2.2.2 对篇章内部逻辑关系的探究 | 第30-33页 |
2.2.3 前后照应,有始有终 | 第33-34页 |
2.3 尊崇孔子,稳固儒家地位 | 第34-37页 |
2.3.1 将孔子化身为道家孔子 | 第34-35页 |
2.3.2 对孔子的自觉性维护 | 第35页 |
2.3.3 对孔子的直白性赞扬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吕惠卿、陈详道、林自的《庄子注》特色 | 第37-64页 |
3.1 以道注《庄》 | 第38-45页 |
3.1.1 以《老》注《庄》,留存《庄子》本义 | 第38-40页 |
3.1.2 以《庄》注《庄》,融通《庄》文前后 | 第40-43页 |
3.1.3 以道家其他著作注《庄》,体现道家思想一体性 | 第43-45页 |
3.2 以《易》注《庄》,将《庄》理具象化 | 第45-49页 |
3.3 以儒注《庄》,融通儒道 | 第49-54页 |
3.3.1 以《孟》注《庄》 | 第49-52页 |
3.3.2 以儒家其他著作注《庄》 | 第52-54页 |
3.4 尊崇儒家,保持儒家纯正性 | 第54-64页 |
3.4.1 尊崇孔子 | 第54-58页 |
3.4.2 尊崇儒家仁义礼乐 | 第58-61页 |
3.4.3 尊崇儒者圣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王安石学派之共同注庄特色 | 第64-72页 |
4.1 标举大意,挣脱原有注疏藩篱 | 第64-66页 |
4.2 以《老》注《庄》,阐明《庄》意 | 第66-67页 |
4.3 改造《庄》文思想,声援变法运动 | 第67-72页 |
第五章 王安石学派注《庄》思想之影响 | 第72-77页 |
5.1 对庄学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 对儒学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 对变法运动的影响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