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露井联采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井采下边坡岩移规律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创新点 | 第2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边坡工程地质背景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3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水系 | 第21页 |
| ·气象 | 第21-22页 |
| ·地震烈度 | 第22页 |
| ·矿区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 ·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边坡工程概况 | 第24-28页 |
| ·井田位置及交通 | 第24-25页 |
| ·边坡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 ·边坡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 ·边坡自身因素 | 第28-29页 |
| ·自然因素 | 第29-31页 |
| ·人工因素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井采扰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33-43页 |
| ·露井联采的类型 | 第33页 |
| ·井采扰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机制 | 第33-38页 |
| ·地下开采对采空区覆岩内部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 ·地下开采对覆岩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 ·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机理 | 第37-38页 |
| ·地下开采对边坡岩体强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井采下边坡地表移动规律 | 第38-39页 |
| ·井采下边坡滑坡机制 | 第39-41页 |
| ·边坡破坏的基本模式 | 第39-41页 |
| ·地下采动诱发近水平煤层滑坡的特点 | 第41页 |
| ·地表形态、裂缝及水文地质对边坡的影响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与模型的选取及失稳判据分析 | 第43-57页 |
| ·Abaqus简介 | 第43-45页 |
| ·ABAQUS模块和分析步骤 | 第43-45页 |
|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适用性 | 第45页 |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5-52页 |
| ·线弹性模型 | 第46-47页 |
| ·Mohr-Coulomb(摩尔库伦)模型 | 第47-48页 |
|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 | 第48-51页 |
| ·修正剑桥模型 | 第51-52页 |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2页 |
| ·强度折减法 | 第52-53页 |
| ·边坡失稳判据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 第5章 井采扰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57-71页 |
| ·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57-59页 |
| ·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 ·井工开采前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9-66页 |
| ·井工开采前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0-63页 |
| ·4#煤回采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3-65页 |
| ·井采前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 ·井工采空区位置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70页 |
| ·采空区方位变化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第67-68页 |
| ·采空区方位变化对坡表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8-70页 |
| ·采空区方位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