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敌对麦蚜和棉蚜的控害作用评价及两种瓢虫天敌的耐寒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 | 第10-14页 |
·龟纹瓢虫生活史 | 第10页 |
·繁殖 | 第10页 |
·食性与捕食 | 第10-11页 |
·种内自残与种间竞争 | 第11页 |
·耐饥性 | 第11页 |
·越冬 | 第11-12页 |
·控害作用 | 第12-14页 |
·龟纹瓢虫控制害虫的优势 | 第14页 |
·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生活史 | 第15页 |
·捕食性 | 第15页 |
·生物防治作用 | 第15-16页 |
·瓢虫控害作用评价 | 第16页 |
·耐寒性研究 | 第16-19页 |
·耐寒性定义 | 第16-17页 |
·耐寒性类型 | 第17页 |
·昆虫耐寒策略 | 第17页 |
·昆虫过冷却点 | 第17-18页 |
·昆虫耐寒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供试虫源 | 第20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自然天敌对麦蚜和棉蚜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20-22页 |
·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20-21页 |
·试验地点及供试虫源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系统调查 | 第20-21页 |
·罩笼试验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自然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21-22页 |
·试验地点及供试虫源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系统调查 | 第22页 |
·罩笼试验 | 第22页 |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耐寒性研究 | 第22-25页 |
·供试虫源 | 第22-23页 |
·试验指标的测定 | 第23-24页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25-29页 |
·麦蚜主要天敌 | 第25页 |
·麦蚜种群与龟纹瓢虫种群田间发生动态 | 第25-26页 |
·罩笼试验 | 第26-28页 |
·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 第28-29页 |
·自然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29-32页 |
·棉田天敌种类与结构 | 第29页 |
·苗蚜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 第29-30页 |
·伏蚜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 第30-31页 |
·自然天敌对伏蚜的控制作用 | 第31-32页 |
·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耐寒性研究 | 第32-41页 |
·异色瓢虫斑型与耐寒性关系 | 第32-34页 |
·异色瓢虫体重与耐寒性关系 | 第34-35页 |
·异色瓢虫雌雄与耐寒性关系 | 第35页 |
·不同时期异色瓢虫过冷却点变化 | 第35-36页 |
·异色瓢虫不同月份体内物质变化 | 第36-38页 |
·龟纹瓢虫不同月份体内物质变化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控害作用评价 | 第41-44页 |
·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耐寒性研究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