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城市和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的农田环境效应及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37页
   ·城市及农业生物质炭废弃物现状第19-23页
     ·城市生物质废弃物现状第19-20页
     ·城市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状况第20-21页
     ·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现状第21-22页
     ·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状况第22-23页
   ·生物质废弃物与生物质炭转化第23-25页
     ·生物质炭化技术第23-24页
     ·生物质炭的性质第24-25页
   ·生物质炭与生态农业第25-33页
     ·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第25-26页
     ·生物质炭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6-28页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28-30页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第28-29页
       ·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第29-30页
     ·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30-33页
   ·生物质炭土壤中老化与碳稳定性第33-34页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7页
     ·研究目的第34页
     ·研究内容第34-35页
     ·技术路线第35-37页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及增强吸附的固化剂制备第37-53页
   ·引言第37页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供试材料第37-38页
     ·实验材料制备第38-39页
     ·耐酸碱性测定第39页
     ·吸附试验方法第39-40页
     ·生物质炭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0页
     ·生物质炭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第40页
     ·数据处理第40页
   ·结果分析第40-48页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多孔性结构及表面性质第40-42页
     ·BAC颗粒表面结构及耐酸碱性能力第42-43页
     ·等温吸附曲线与吸附量第43-45页
     ·BAC颗粒对Cd~(2+)、Pb(~2+)、Cu~(2+)等温吸附动力学第45-46页
     ·溶液初始pH对BAC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46页
     ·温度对BAC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46-48页
     ·Ca~(2+)、Mg~(2+)离子干扰对BAC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第48页
   ·讨论第48-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重金属污染稻田Cd生物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长期作用效果第53-65页
   ·引言第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研究区概况第53-54页
     ·生物质炭来源及基本性质第54页
     ·试验设计第54页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第54-56页
       ·植株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第54-55页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第55-56页
     ·数据处理第56页
   ·结果分析第56-61页
     ·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56-57页
     ·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第57-59页
       ·土壤水浸提态Cd浓度的变化第57-58页
       ·土壤CaCl_2浸提态Cd浓度的变化第58-59页
       ·土壤DTPA浸提态Cd浓度的变化第59页
     ·水稻产量和籽粒Cd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水稻砻糠、茎叶、根和总生物量Cd吸收的变化第60-61页
   ·讨论第61-64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产量的影响第61-62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62-63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第63-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土壤Cd生物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南方多地试验整合分析第65-75页
   ·引言第65页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数据来源第65-66页
     ·数据处理第66页
   ·结果分析第66-69页
     ·水稻产量的变化第66-67页
     ·土壤pH值和有机碳(SOC)含量的变化第67-68页
     ·土壤有效态Cd浓度的变化第68-69页
     ·水稻籽粒Cd浓度的变化第69页
   ·讨论第69-73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污染地水稻产量的影响第69-70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70-71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籽粒Cd吸收的影响及成本投入比较第71-73页
   ·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城市生物废弃物生物质炭稻田应用安全性及农田固碳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第75-91页
   ·引言第75页
   ·材料与方法第75-78页
     ·研究区概况第75-76页
     ·供试材料第76页
     ·实验设计第76-77页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第77页
     ·温室气体监测第77-78页
     ·计算方法第78页
     ·数据处理第78页
   ·结果分析第78-85页
     ·城市生物质废弃物生物质炭表面性质及微观结构第78-80页
     ·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和小麦产量第80页
     ·土壤重金属全量及生物有效性第80-81页
     ·水稻和小麦植株重金属含量第81-82页
     ·温室气体排放第82-85页
     ·稻-麦年际生态系统-大气净交换及综合增温潜势第85页
   ·讨论第85-88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第85-86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86页
     ·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86-88页
     ·生物质炭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交换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第88页
   ·小结第88-91页
第六章 生物质炭颗粒的老化效应及其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作用第91-111页
   ·引言第91页
   ·材料与方法第91-94页
     ·研究区概况第91-92页
     ·供试生物质炭颗粒样品第92页
     ·生物质炭颗粒性质分析第92-94页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92页
       ·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92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92-93页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第93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分析第93-94页
       ·生物质炭颗粒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第94页
     ·数据处理第94页
   ·结果分析第94-106页
     ·生物质炭表面碳原子排列结构及官能团的变化第94-96页
     ·生物质炭颗粒表面的元素变化第96-99页
     ·生物质炭微域结构及STEM-EDS分析结果第99-104页
     ·生物质炭纳米孔隙结构及元素组成第104-106页
   ·讨论第106-109页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表面性质变化特点第106-108页
     ·生物质炭表面土壤重金属吸附固定机制第108-109页
   ·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11-117页
   ·全文讨论第111-114页
     ·生物质炭钝化土壤Cd生物有效性机制及可持续性第111-112页
     ·生物质炭降低稻米Cd吸收与稻田固碳减排协同性问题第112页
     ·城市生物废弃物生物质炭农业应用安全性问题第112-113页
     ·生物质炭稳定性及老化问题第113-114页
   ·主要结论第114页
   ·创新点第114-115页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雌激素灭多威对雄罗非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甜菜夜蛾中四类Cry1Ca候选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