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跨越 | 第11-12页 |
·“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 第12页 |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理念的演化 | 第12-13页 |
·政策支持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实证与规范研究 | 第18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数量分析法 | 第18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不同视角下的公共文化的研究 | 第19-24页 |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文化理论 | 第19-20页 |
·马恩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 | 第19页 |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 | 第19-20页 |
·“公共文化”内涵的演变 | 第20页 |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20-21页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 第21页 |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 第21-22页 |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公共物品理论理论 | 第22页 |
·需求供给理论理论 | 第22-23页 |
·劳动与闲暇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文化馆经营性问题分析 | 第24-35页 |
·文化及文化权益 | 第24-25页 |
·文化的概念 | 第24页 |
·文化权益 | 第24-25页 |
·我国文化馆发展历程简述 | 第25页 |
·文化馆的特征 | 第25-27页 |
·文化馆的公益性特征 | 第26页 |
·文化馆的经营性特征 | 第26-27页 |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馆发展成果 | 第27-29页 |
·文化馆经营性的内涵与意义 | 第29-31页 |
·文化馆经营性的含义 | 第29-30页 |
·文化馆经营性发展的必要性 | 第30页 |
·推动文化馆经营科学化的意义 | 第30-31页 |
·当前我国文化馆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文化馆主体虚位 | 第31页 |
·文化馆服务意识滞后,服务群众缺位 | 第31页 |
·文化馆提供的文化产品缺乏个性,受众面窄 | 第31-32页 |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阵地”职能严重萎缩 | 第32页 |
·“公共文化”属性压垮基层文化馆 | 第32页 |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 第32-33页 |
·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4章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传统文化馆的探路者 | 第35-38页 |
·朝阳区文化馆市场化经营方式 | 第35-36页 |
·参与文化服务竞争 | 第35-36页 |
·与企业合作 | 第36页 |
·其他辅助途径 | 第36页 |
·朝阳区文化馆经营性发展应验 | 第36-38页 |
·成本补偿收益 | 第37页 |
·坚持公益性 | 第37页 |
·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主体 | 第37-38页 |
第5章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馆经营模式 | 第38-50页 |
·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 | 第38-41页 |
·继续加大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 | 第38页 |
·给予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政策倾斜 | 第38-39页 |
·借鉴发达国家“一臂间距”—设立文化馆发展基金 | 第39-40页 |
·其他财政支持方式 | 第40-41页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馆经营 | 第41-43页 |
·完善相关金融优惠政策 | 第42页 |
·政府定向采购公共文化产品 | 第42-43页 |
·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公共文化馆 | 第43页 |
·社会捐赠 | 第43-44页 |
·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 | 第44-48页 |
·培育文化市场 | 第44-46页 |
·加强内部管理 | 第46-48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48页 |
·完善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培养的机制 | 第48页 |
·要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 第48页 |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 第48-49页 |
·提高文化馆的系统建设能力 | 第49-50页 |
·创立国家层面的“中国国家公共文化馆” | 第49页 |
·研究和制定“公共文化馆法”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