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欣煤矿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国内外关于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近距离薄煤层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同采工作面错距布置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力学模型分析 | 第21-33页 |
|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21-26页 |
| ·矿井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 ·可采煤层与地质条件 | 第22-25页 |
|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第25-26页 |
| ·沿工作面布置方向两层煤同时开采的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 ·沿工作面走向方向两层煤同时开采的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的合理错距分析 | 第29-32页 |
| ·上下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理论计算 | 第29-31页 |
| ·岩层移动角的动态取值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45页 |
| ·不同错距条件下联合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3-39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数值模拟分析过程 | 第34-35页 |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 ·不同推进速度条件下联合开采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43页 |
|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垂直应力分布情况 | 第39-41页 |
|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弹塑性区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垂直位移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物理相似模拟研究 | 第45-59页 |
|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 ·实验过程与阶段性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 ·实验后期处理与结论 | 第52-57页 |
| ·模型开挖期间的应力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 ·模型开挖期间的位移变化情况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矿压实测研究 | 第59-75页 |
|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情况 | 第59-61页 |
| ·工作面回采工艺 | 第59页 |
| ·工作面三机配套及设备选型 | 第59-60页 |
| ·工作面支架选型及顶板管理方式 | 第60-61页 |
| ·顶板裂隙钻孔窥视仪观测技术研究 | 第61-65页 |
| ·观测地点与观测方案设计 | 第62页 |
|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 第65-73页 |
|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监测方案 | 第65页 |
|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观测结果分析 | 第65-73页 |
| ·支架管理和维护措施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75-99页 |
| ·地质力学分析及围岩分类 | 第75-78页 |
|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研究 | 第78页 |
|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巷道支护形式研究 | 第78-96页 |
| ·巷道支护原理及其适用条件 | 第79页 |
| ·巷道支护方案及参数确定 | 第79-81页 |
| ·3号煤层运输回风巷支护方案 | 第81-84页 |
| ·3号煤层轨道大巷支护方案 | 第84-87页 |
| ·3号煤层切眼巷道支护方案 | 第87-90页 |
| ·2号煤层运输回风巷支护方案 | 第90-93页 |
| ·2号煤层轨道大巷支护方案 | 第93-96页 |
| ·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的实施效果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9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99-100页 |
|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