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7页 |
·题目来源、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煤层气藏产气潜力控制因素分析 | 第16-18页 |
·煤层气开发地球化学研究 | 第18-19页 |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研究 | 第19-20页 |
·煤层气开发方式研究 | 第20-22页 |
·煤层气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 第24-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煤层气地质条件 | 第27-57页 |
·基本地质概况 | 第27-34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7页 |
·临汾区块断裂特征 | 第27-28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8-29页 |
·含煤地层 | 第29-34页 |
·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 | 第34-49页 |
·煤层含气性 | 第34-36页 |
·煤层物性 | 第36-37页 |
·煤层储层压力与解吸压力 | 第37页 |
·地应力特征 | 第37-43页 |
·煤层气体吸附特征 | 第43-46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46-49页 |
·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5页 |
·构造控气作用 | 第49-52页 |
·沉积控气作用 | 第52-53页 |
·水动力控气作用 | 第53-55页 |
·有利区带划分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 | 第57-71页 |
·临汾区块煤层气井排采现状 | 第57页 |
·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及特征研究 | 第57-63页 |
·排采阶段划分依据 | 第57-58页 |
·排采阶段特征 | 第58-63页 |
·煤层气井生产阶段的定量化表征 | 第63-64页 |
·煤层气井产气类型分类 | 第64-67页 |
·气水同升型 | 第64页 |
·气升水降型 | 第64-65页 |
·产水下降型 | 第65-66页 |
·产水稳定型 | 第66页 |
·产水上升型 | 第66-67页 |
·煤层气井产能分级 | 第67-70页 |
·高产气井生产特征 | 第68页 |
·较高产气井生产特征 | 第68页 |
·中产气井生产特征 | 第68-69页 |
·低产气井生产特征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煤层气井产能地质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 第71-83页 |
·煤层气井产能地质影响因素 | 第71-76页 |
·煤层埋深 | 第71页 |
·资源丰度 | 第71-72页 |
·煤体结构与顶底板破碎情况 | 第72-73页 |
·临储比 | 第73-7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75-76页 |
·临汾区块煤层气产气潜力评价 | 第76-81页 |
·煤层气富集区参数评价标准 | 第77页 |
·利用灰色关联模型预测理论和方法评价煤层气产气潜力 | 第77-78页 |
·评价结果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煤层气井产能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123页 |
·开发井型选择 | 第83-90页 |
·各类型井的井身结构 | 第83-86页 |
·四类井型的差异对比 | 第86-87页 |
·井型选择影响因素 | 第87页 |
·各类型井的产能控制因素 | 第87-90页 |
·各类型井产气能力对比 | 第90页 |
·储层改造 | 第90-99页 |
·水力压裂的目的及原理 | 第90-91页 |
·水力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91-93页 |
·储层改造方式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 第93-94页 |
·压裂工艺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 第94-99页 |
·排采工艺 | 第99-120页 |
·排采不连续的原因及现状 | 第100页 |
·煤粉对排采连续性的影响及措施 | 第100-108页 |
·管杆偏磨对排采连续性的影响及措施 | 第108-120页 |
·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3-127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建议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