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缘由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25页 |
一、认同研究 | 第17-18页 |
二、族群研究 | 第18-19页 |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 | 第19页 |
四、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 第19-2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文献研究 | 第25页 |
二、实地调查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26-28页 |
一、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互相不冲突,它们可以共存 | 第26-27页 |
二、族群边界论可与原生论结合运用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地调查与分析 | 第28-53页 |
第一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一、性别 | 第28-29页 |
二、民族 | 第29页 |
三、政治面貌 | 第29-30页 |
四、年级 | 第30页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一、来源地及家庭经济情况 | 第30-31页 |
二、父亲信教情况 | 第31-32页 |
三、母亲信教情况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 | 第33-38页 |
一、对自己民族成份的认识 | 第33-34页 |
二、对自己民族的关注度 | 第34-36页 |
三、对自己民族的评价 | 第36-37页 |
四、对自己结婚对象民族成份的选择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 | 第38-46页 |
一、对祖国的认识 | 第38-39页 |
二、对祖国的情感归属 | 第39-42页 |
三、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 | 第42-45页 |
四、是否认为“国家”最重要 | 第45-46页 |
第五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状况 | 第46-50页 |
一、对宗教的认识 | 第46-47页 |
二、是否信仰宗教及参加本民族宗教活动情况 | 第47-50页 |
三、信教与不信教的各自原因 | 第50页 |
第六节 总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三种认同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第53-66页 |
第一节 理论介绍和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三种认同存在的差异 | 第54-57页 |
一、民族认同上的差异 | 第54-55页 |
二、宗教认同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三、国家认同上的差异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大学生三种认同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7-66页 |
一、家庭因素 | 第57-61页 |
二、学校环境与教育因素 | 第61-63页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66-72页 |
第一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关系 | 第68页 |
第三节 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第68-70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84-85页 |
谢辞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