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低阻油层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测井参数解释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低阻成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地理特征 | 第17-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8页 |
·沉积特征 | 第18-19页 |
·油藏特征 | 第19-20页 |
·流体性质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3 下油砂山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1-34页 |
·岩性特征 | 第21-24页 |
·物性特征 | 第24-26页 |
·孔渗特征 | 第24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4-26页 |
·电性特征 | 第26-29页 |
·典型油层特征 | 第26-27页 |
·典型水层特征 | 第27页 |
·典型油水层特征 | 第27-29页 |
·典型干层特征 | 第29页 |
·典型低阻油层特征 | 第29页 |
·含油性特征 | 第29-30页 |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30页 |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30-32页 |
·电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32页 |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4 下油砂山组测井参数解释模型研究 | 第34-45页 |
·泥质含量模型 | 第34-35页 |
·碳酸盐含量模型 | 第35-37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37-38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38-41页 |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 第41-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5 下油砂山组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 第45-49页 |
·高束缚水饱和度 | 第45-46页 |
·高地层水矿化度 | 第46-48页 |
·碳酸盐含量影响 | 第48页 |
·钻井液侵入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6 下油砂山组油水识别方法研究及效果评价 | 第49-87页 |
·AC-RLLD、RD-RILD曲线重叠法识别油水层 | 第49-51页 |
·曲线重叠法原理 | 第49-50页 |
·曲线重叠法在油水识别中的运用 | 第50-51页 |
·图版法识别油水层 | 第51-55页 |
·RILD-AC交会图图版 | 第51-52页 |
·RD/RILD-RILD交会图图版 | 第52-53页 |
·RILD-△SP交会图图版 | 第53-55页 |
·阵列感应测井法识别油水层 | 第55-57页 |
·阵列感应的基本原理 | 第55页 |
·阵列感应在油水识别中的运用 | 第55-57页 |
·SVM方法识别油水层 | 第57-59页 |
·SVM基本原理 | 第57页 |
·SVM在识别油水层中的运用 | 第57-59页 |
·含油饱和度法识别油水层 | 第59-71页 |
·岩电参数确定 | 第59-63页 |
·地层水电阻率确定 | 第63-70页 |
·含油饱和度法在识别油水层中的运用 | 第70-71页 |
·效果评价 | 第71-86页 |
·低阻油层井效果分析 | 第71-73页 |
·低阻油层识别结果 | 第73-79页 |
·低阻油层分布 | 第79-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