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的拓展及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第12-16页
     ·生物代谢模型的概念第12页
     ·基因组规模的代谢模型第12-14页
     ·基于限制和目标函数的流量分析第14页
     ·基础应用第14-16页
   ·基于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的仿真代谢工程第16-20页
     ·仿真代谢工程第16页
     ·准备研究对象菌株的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第16页
     ·定义筛选目标菌株的标准第16-18页
     ·定义工程改造对菌体模型造成的影响第18-19页
     ·筛选改造策略第19-20页
     ·仿真代谢工程的实际应用第20页
   ·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第20-21页
     ·人体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的出现第20页
     ·对人体细胞本身的仿真应用第20-21页
     ·对与人体共生微生物的仿真第21页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新型仿真代谢工程方法IdealKnock的开发和应用第23-41页
   ·前言第23-24页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模型的准备第24页
     ·代谢流量的计算模拟第24页
     ·仿真条件与理想型流量分布的定义第24页
     ·IdealKnock的方法步骤第24-26页
     ·代谢网络的可视化第26-27页
     ·仿真模拟的平台第27页
   ·结果与讨论第27-40页
     ·P值的选择第27-28页
     ·应用示例1:在不同氧气供给条件下生产琥珀酸第28-32页
     ·应用示例2:番茄红素的异源生产第32-34页
     ·应用示例3:谷氨酸和丝氨酸的生产第34-35页
     ·批量测试,以95个自身代谢产物为目标的仿真优化测试第35-36页
     ·对仿真得到的敲除策略的可视化与解析第36-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对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进行逻辑变换来用于基因水平的分析研究第41-64页
   ·前言第41-44页
   ·材料与方法第44-51页
     ·模型的逻辑转换原理第44-49页
     ·OptGeneKnock第49-50页
     ·FastGeneSL第50页
     ·模型的准备及模拟条件的选用第50-51页
   ·结果第51-63页
     ·模型逻辑转换前后的比较第51-55页
     ·应用实例1:结合OptGeneKnock与分支算法高效识别代谢工程基因敲出靶点第55-59页
     ·FastGeneSL与贪婪搜索的比较第59-60页
     ·应用实例2:用FastGeneSL对治疗癌症的潜在shRNA/CRISPR靶点进行识别第60-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对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进行蛋白水平的拓展第64-92页
   ·前言第64-66页
   ·材料与方法第66-78页
     ·模型的准备第66-68页
     ·基于M-M方程的蛋白(酶)-反应定量关系第68-69页
     ·对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的拓展方法第69-72页
     ·自动化完成蛋白水平拓展的工具第72-76页
     ·蛋白质量的全局限制第76-77页
     ·模型中的其他参数设置第77页
     ·仿真计算的平台第77-78页
   ·结果与讨论第78-90页
     ·经过酶水平拓展的酿酒酵母基因组规模重建代谢模型第78-79页
     ·拓展前后基因组规模模型仿真效果的比较第79-82页
     ·拓展前后基因组规模模型仿真效果的比较第82-84页
     ·利用拓展酵母模型预测并解析Crabtree效应第84-87页
     ·利用拓展酵母模型预测不同碳源下的最大生长速率第87-90页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研究多种生物学网络对基因共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第92-106页
   ·前言第92-93页
   ·材料与方法第93-96页
     ·高通量转录芯片数据的获取第93页
     ·转录调控网络的重建第93-94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重建第94-95页
     ·共调控网络的构建第95-96页
     ·平均共表达关联系数r的计算及其鲁棒性测试第96页
   ·结果第96-104页
     ·多种生物学网络的重建及其共表达情况的检验第96-99页
     ·共调控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它们共表达情况的分析第99-102页
     ·对共调控基因对的基因本体论分析(Gene Ontology (GO) term enrichment analysis)第102-104页
   ·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录第120-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系统优化视角下的技术采用建模与分析
下一篇:宏基因组来源酯酶基因的挖掘及其在非水相中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