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质量控制与性能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依托工程路面技术状况 | 第13-14页 |
·项目所在地水文气候状况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特性试验与评价 | 第19-29页 |
·新沥青 | 第19-20页 |
·新矿料 | 第20-22页 |
·旧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 | 第22-26页 |
·RAP回收与破碎 | 第22-23页 |
·旧沥青回收方法与旧沥青性能 | 第23-25页 |
·RAP材料技术指标 | 第25-26页 |
·再生剂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RAP变异性分析 | 第29-37页 |
·变异性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抽提前旧混合料级配及变异性分析 | 第30-33页 |
·抽提前混合料级配 | 第30-31页 |
·未抽提旧混合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第31-33页 |
·抽提后混合料级配及变异性 | 第33-36页 |
·旧混合料级配 | 第33-34页 |
·旧混合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质量控制 | 第37-67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再生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 第38-47页 |
·旧沥青老化及再生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沥青再生复合模型 | 第40-42页 |
·旧沥青与新沥青的复合特性 | 第42-44页 |
·旧沥青与再生剂复合性能 | 第44-47页 |
·旧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异性的控制措施 | 第47-57页 |
·旧料分为两档时级配变异性 | 第50-53页 |
·旧料分为三档时级配变异性 | 第53-57页 |
·旧沥青再生利用率分析 | 第57-65页 |
·旧沥青再生利用率分析必要性 | 第57页 |
·旧沥青再生利用率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旧沥青再生利用率试验分析 | 第58-62页 |
·RAP混合料沥青膜厚度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67-81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用量设计 | 第67-69页 |
·再生沥青标号设计 | 第69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 第69-71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71-74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74-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81-93页 |
·高温稳定性能 | 第81-83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影响因素 | 第81页 |
·车辙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第81-82页 |
·试验结果 | 第82-83页 |
·低温抗裂性能 | 第83-85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试验方法 | 第84页 |
·低温弯曲试验结果 | 第84-85页 |
·水稳定性能 | 第85-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七章RAP再生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 第93-97页 |
·RAP再生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第93-95页 |
·RAP再生技术社会与环境效益分析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