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预期目标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与就地热再生技术 | 第15-28页 |
·国省干线公路的特点 | 第15页 |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早期病害类型及发展机理 | 第15-17页 |
·病害类型 | 第15-16页 |
·路面病害发展机理 | 第16-17页 |
·山区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式及效果 | 第17-20页 |
·预防性养护概念 | 第17-18页 |
·预防性养护分类 | 第18页 |
·山区公路预养护的主要方式及效果 | 第18-19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的优势 | 第19-20页 |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预养护方案的提出 | 第20-28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施工工艺 | 第21-23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对设备的总体要求 | 第23-24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加热系统研究 | 第28-40页 |
·就地热再生加热机分类 | 第28-30页 |
·热风循环式加热机基本作业模式 | 第30-37页 |
·热风循环式加热机工作机理 | 第30-31页 |
·射流冲击原理 | 第31-33页 |
·三角形布置下射流流场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沥青路面表面平均换热系数求解 | 第34页 |
·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模型建立及不同深度处温度的理论分布 | 第34-37页 |
·热风循环式加热机分级加热模式 | 第37-40页 |
·分级加热概述 | 第37-38页 |
·多级加热的效率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再生系统研究 | 第40-56页 |
·热铣刨机作业模式 | 第40-45页 |
·铣刨机性能需求 | 第40-41页 |
·铣刨机的铣削机理 | 第41-42页 |
·铣刨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分析 | 第42-44页 |
·铣刨过程施工关键点和技术使用 | 第44-45页 |
·复拌机的作业模式 | 第45-49页 |
·复拌机结构与作业过程 | 第46-47页 |
·复拌机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47-49页 |
·再生过程中摊铺机作业模式 | 第49-52页 |
·影响摊铺质量的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摊铺机的作业过程 | 第50-51页 |
·摊铺机的生产能力和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压路机的作业模式 | 第52-56页 |
·影响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 | 第52-53页 |
·压路机就地热再生施工作业模式 | 第53-54页 |
·压路机生产能力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就地热再生施工机群配置研究 | 第56-70页 |
·机械化施工机群配置技术概述 | 第56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械化施工机群组成 | 第56-57页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机群配置 | 第57-59页 |
·机群施工配置的目标 | 第58页 |
·机群施工配置的分类 | 第58-59页 |
·就地热再生机群施工静态配置原则 | 第59-60页 |
·就地热再生机群施工静态配置技术 | 第60-70页 |
·固定生产要素配置 | 第60-66页 |
·可变生产要素的初始配置 | 第66-67页 |
·技术约束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就地热再生机群使用技术 | 第70-80页 |
·就地热再生施工的一般规定 | 第70页 |
·就地热再生施工前做的主要准备工作 | 第70-73页 |
·技术准备 | 第70-72页 |
·材料准备 | 第72页 |
·机械设备准备 | 第72-73页 |
·人员准备 | 第73页 |
·铺筑试验段 | 第73页 |
·施工及施工要求 | 第73-74页 |
·工程实例 | 第74-80页 |
·项目背景 | 第74-75页 |
·省道S201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械配置计算 | 第75-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研究结论 | 第80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