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社会保障税概述 | 第22-36页 |
·社会保障概述 | 第22-26页 |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点 | 第22-23页 |
·社会保障税的概念与特点 | 第23-26页 |
·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6页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马克思的必要扣除理论 | 第27-28页 |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8页 |
·社会保障金筹集方式概述 | 第28-30页 |
·社会保障金筹集的概念 | 第28-29页 |
·社会保障金筹集的方式 | 第29-30页 |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我国社会保障金筹集制度的现状 | 第30-32页 |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障碍 | 第32页 |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我国具备可靠的税源基础 | 第33-34页 |
·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第34页 |
·我国有较良好的税收征管基础 | 第34-35页 |
·我国有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社会保障税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36-43页 |
·国外社会保障税法设置模式 | 第36-37页 |
·项目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 第36页 |
·对象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 第36-37页 |
·混合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 第37页 |
·国外社会保障税立法模式 | 第37-40页 |
·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立法模式 | 第37-39页 |
·部分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税立法模式 | 第39-40页 |
·社会保障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0-42页 |
·以立法手段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 | 第40页 |
·应逐渐将征收社会保障税作为社会保障筹资的主要方式 | 第40-41页 |
·税制的设计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第41-42页 |
·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统一征管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我国社会保障税立法构想 | 第43-51页 |
·我国社会保障税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43-45页 |
·分层实施,力求平稳过渡原则 | 第43-44页 |
·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 第44页 |
·坚持保障优先、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 | 第44页 |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4-45页 |
·对我国社会保障税立法的建议 | 第45-50页 |
·明确的纳税主体 | 第45-46页 |
·确定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 第46-47页 |
·合理适中的税率 | 第47-48页 |
·灵活的起征点和免税优惠 | 第48-49页 |
·严格的税收征管 | 第49页 |
·违反社会保障纳税义务应负的法律责任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构建社会保障税的配套制度 | 第51-58页 |
·工资货币化的配套改革 | 第51-52页 |
·着手把工资性收入里的非货币化收入转化为货币 | 第51页 |
·完善价格体系,建立现代薪酬制度 | 第51页 |
·把公务员的职务性消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 第51-52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 | 第52页 |
·重视做好与开征社会保障税相关的各项衔接工作 | 第52-54页 |
·社会保障税与其他税种的衔接 | 第52-53页 |
·社会保障税与现行"统帐结合"模式的衔接 | 第53-54页 |
·建立系统科学的社会保障税收征管使用制度 | 第54-55页 |
·加强对资金的监管,确保专税专用 | 第54页 |
·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依法治税 | 第54-55页 |
·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建立专门机构管理社会保障税款 | 第55页 |
·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 | 第55-57页 |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5-56页 |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 第56页 |
·加快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进程 | 第56页 |
·加强对"社保"的宣传力度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