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义利观念的起源 | 第11-16页 |
| ·义利观念的字源含义 | 第11-12页 |
| ·义观念的含义 | 第11页 |
| ·利观念的含义 | 第11-12页 |
| ·义利观念义理内涵 | 第12-16页 |
| ·义观念内涵 | 第12-13页 |
| ·利观念内涵 | 第13-16页 |
| 第2章 先秦儒家孔孟荀的义利观念 | 第16-28页 |
| ·孔子义利观——见利思义 | 第16-19页 |
| ·以义修身以成君子 | 第16-18页 |
| ·君子以德安百姓 | 第18-19页 |
| ·孟子义利观——义为利本 | 第19-23页 |
| ·从居仁由义到存心养性事天 | 第20-21页 |
| ·民为贵,以内圣开外王 | 第21-23页 |
| ·荀子义利观——以礼正利 | 第23-28页 |
| ·化性起伪,积礼义而为君子 | 第23-26页 |
| ·正利而为,养欲明礼以教民 | 第26-28页 |
| 第3章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几点分析 | 第28-42页 |
|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义与利 | 第28-31页 |
| ·家国同构与伦理治国 | 第28-30页 |
| ·产权不清与公私不明 | 第30-31页 |
| ·利益主体界限不清 | 第31-35页 |
| ·专制君主代言公利 | 第31-33页 |
| ·个人权利被忽视 | 第33-35页 |
| ·义的道德含义 | 第35-42页 |
| ·义的道德二重性 | 第35-37页 |
| ·相对性道德权责失衡 | 第37-39页 |
| ·绝对性道德主体错位 | 第39-42页 |
| 第4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 第42-46页 |
| ·澄清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原意 | 第42-43页 |
| ·如何引导国人树立合理的义利观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