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森鸥外“自原型”创作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自原型”创作方法的界定 | 第9-11页 |
| ·“自原型”综述 | 第9-10页 |
| ·郁达夫与森鸥外“自原型”创作的界定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1 郁达夫与森鸥外“自原型”创作的浪漫主义背景 | 第15-22页 |
| ·浪漫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传播 | 第15-18页 |
| ·郁达夫的“自原型”创作与浪漫主义 | 第18-19页 |
| ·森鸥外的“自原型”创作与浪漫主义 | 第19-22页 |
| 2 郁达夫与森鸥外“自原型”创作的比较 | 第22-44页 |
| ·文化层面 | 第22-28页 |
| ·文化创作 | 第22-25页 |
| ·反抗意识 | 第25-27页 |
| ·“颓废的零余者”和“高踏派” | 第27-28页 |
| ·社会政治层面 | 第28-35页 |
| ·社会政治创作 | 第29-31页 |
| ·屈从意识 | 第31-33页 |
| ·“苦闷的隐忍”和“愧疚的抛弃” | 第33-35页 |
| ·性与伦理层面 | 第35-44页 |
| ·性与伦理创作 | 第35-39页 |
| ·忏悔意识 | 第39-41页 |
| ·“时代的自我”和“封闭的自我” | 第41-44页 |
| 3 郁达夫与森鸥外“自原型”创作差异的文化成因 | 第44-52页 |
| ·薪尽火传的中国浪漫主义 | 第44-48页 |
| ·儒家思想是潜在的价值渗透 | 第44-45页 |
| ·道家思想是显在的嫡脉之源 | 第45-47页 |
| ·“五四”浪漫主义对古代文学的“返本开新” | 第47-48页 |
| ·世俗化的日本浪漫主义 | 第48-52页 |
| ·古代文化的“市井”特质 | 第48-50页 |
| ·“欧化”对日本浪漫主义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