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覆膜种植水热效应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与K值硏究进展 | 第14-15页 |
·膜下滴灌大豆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18-27页 |
·试验处理 | 第19-22页 |
·覆膜增温试验 | 第19-20页 |
·膜下滴灌大豆需水规律试验 | 第20-21页 |
·膜下滴灌大豆水氮耦合试验 | 第21-22页 |
·试验观测内容及观测方法 | 第22-27页 |
·气象资料 | 第22页 |
·土壤资料 | 第22-25页 |
·作物生理指标检测 | 第25-26页 |
·田间管理记录 | 第26-27页 |
3 大豆覆膜增温增产试验研究 | 第27-36页 |
·地温变化规律 | 第27-30页 |
·大豆生育期内气温与地温变化规律 | 第27-28页 |
·气温与地温日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增温特性 | 第30-34页 |
·一日内不同时刻覆膜的增温效应分析 | 第30-32页 |
·大豆不同生育期内覆膜对地温及大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天气状况对覆膜增温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覆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4 膜下滴灌大豆作物需水规律及Kc值研究 | 第36-63页 |
·水量平衡法 | 第36-37页 |
·基于水量平衡法膜下滴灌大豆需水规律研究 | 第37-45页 |
·生育期降雨情况 | 第37页 |
·生育期灌水情况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大豆生育期内田间贮水量变化情况 | 第39-41页 |
·大豆各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 | 第41页 |
·不同化理各生育期大夏日舞水强度ET | 第41-42页 |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大豆耗水量ET | 第42-44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耗水模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第45-54页 |
·不同灌水处理对大豆株高茎粗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不同生育期的大豆株高与灌水量的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面积影响情况 | 第48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时面积影响情况 | 第48-49页 |
·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叶面积指数与灌水量的回归模型 | 第49页 |
·大豆叶面积指数与耗水量线性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不同灌水处理对大豆净同化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大豆干物质与灌水量回归模型 | 第53页 |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53-54页 |
·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54-58页 |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的大豆作物系数Kc值分析 | 第58-61页 |
·覆膜对降雨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研究 | 第58-59页 |
·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_v | 第59-61页 |
·膜下滴灌大豆作物系数Kc值拟合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5 大豆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 第63-74页 |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有效叶面积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最大叶面积指数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累积及运转的影响 | 第65-67页 |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水氮处理对大豆盛荚期后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67页 |
·大豆产量分析 | 第67-68页 |
·膜下滴灌大豆水氮二因素对产量的二次回归模型建立 | 第68-72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69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69-70页 |
·水氮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74-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