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6-8油田流一段钻后储层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沉积相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储层研究方法调研 | 第9-11页 |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办法 | 第11-12页 |
·研究任务与技术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任务 | 第12页 |
·技术思路 | 第12-13页 |
·主要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3-15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主要成果 | 第14-15页 |
第2章 涠洲6-8油田概况 | 第15-23页 |
·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勘探井况 | 第15-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20页 |
·ODP实施开发概况 | 第20-23页 |
·ODP方案简介 | 第20-21页 |
·ODP实施钻后概况 | 第21-23页 |
第3章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 第23-48页 |
·沉积地质背景 | 第23-28页 |
·古构造分析 | 第23页 |
·沉积厚度分析 | 第23-24页 |
·曲流河道沉积特征 | 第24-26页 |
·物源分析 | 第26-28页 |
·沉积相解释依据 | 第28-35页 |
·岩心观察 | 第28-30页 |
·地震相特征 | 第30-32页 |
·韵律、测井特征 | 第32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古生物分析 | 第33-34页 |
·与现代沉积模式对比 | 第34-35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35-45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5-40页 |
·井震沉积相对比 | 第40-42页 |
·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 第42-45页 |
·沉积微相模式 | 第45-48页 |
·曲流河典型沉积模式 | 第45-46页 |
·中块WZ6-8-3井区平面沉积模式 | 第46页 |
·中块WZ6-8-3井区流一段纵向沉积模式 | 第46-48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 | 第48-56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8-49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9-56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9-52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2-54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4-56页 |
第5章 储层精细对比 | 第56-65页 |
·储层解释对比 | 第56-59页 |
·单井相连井对比 | 第56-57页 |
·测井解释孔渗对比 | 第57-58页 |
·水平段侧积砂体对比 | 第58-59页 |
·岩石组分对比 | 第59-62页 |
·岩石组分特征 | 第59-61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61-62页 |
·油气显示变化对比 | 第62-65页 |
·单井油气分布 | 第62-63页 |
·油气显示连井对比 | 第63-65页 |
第6章 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 第65-77页 |
·地震反演预测储层有利区 | 第65-70页 |
·拟声波曲线合成 | 第65-66页 |
·地震反演的关键步骤 | 第66页 |
·涠洲6-8油田应用实例 | 第66-70页 |
·地震反演预测结果分析 | 第70页 |
·铝钒元素预测储层有利区 | 第70-74页 |
·应用原理 | 第70-71页 |
·铝钒元素预测WZ6-8流一段有利储集相带 | 第71-74页 |
·井位优化部署及挖潜建议 | 第74-77页 |
·井位优化部署 | 第74-75页 |
·挖潜建议 | 第75-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