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大安寨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薄层测井响应及校正方法 | 第17-37页 |
·薄层测井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薄层的概念及影响 | 第17-18页 |
·薄层测井响应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常规测井薄层响应数值模拟 | 第20-26页 |
·自然伽马 | 第20-21页 |
·补偿声波 | 第21-23页 |
·补偿中子 | 第23-24页 |
·补偿密度 | 第24-25页 |
·双侧向电阻率 | 第25-26页 |
·薄层测井响应校正方法选择及效果分析 | 第26-37页 |
·薄层校正方法的选择 | 第26-32页 |
·薄层校正参数选择及效果分析 | 第32-37页 |
第3章 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 第37-48页 |
·储层特征 | 第37-43页 |
·地层特征 | 第37页 |
·岩性特征 | 第37-38页 |
·物性特征 | 第38-40页 |
·电性特征 | 第40-42页 |
·含气性特征 | 第42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2-43页 |
·“四性”关系特征 | 第43-48页 |
·岩性与物性 | 第43页 |
·岩性与电性 | 第43-45页 |
·物性与电性 | 第45-46页 |
·岩性与含气性 | 第46页 |
·电性与含气性 | 第46-48页 |
第4章 岩性识别与储层定性识别 | 第48-63页 |
·研究难点 | 第48页 |
·岩性识别 | 第48-55页 |
·岩性特征及识别模式 | 第48-51页 |
·逐步判别分析法 | 第51-52页 |
·ECS识别岩性 | 第52-55页 |
·储层定性识别 | 第55-63页 |
·裂缝识别与评价 | 第55-58页 |
·裂缝孔隙型储层 | 第58-59页 |
·孔隙型储层 | 第59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第5章 储层定量评价 | 第63-82页 |
·研究难点 | 第63页 |
·泥质含量的计算 | 第63-64页 |
·孔隙度的计算 | 第64-70页 |
·基于含水泥质单矿物岩石的孔隙度模型 | 第64-65页 |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孔隙度模型 | 第65页 |
·基于双矿物的孔隙度模型 | 第65-68页 |
·测井解释孔隙度精度分析 | 第68-70页 |
·渗透率的计算 | 第70-75页 |
·基于孔渗关系的渗透率模型 | 第70-71页 |
·基于流动单元的渗透率评价模型 | 第71-75页 |
·饱和度的计算 | 第75-76页 |
·阿尔奇公式法确定含水饱和度 | 第75-76页 |
·西门度公式法确定含水饱和度 | 第76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6-79页 |
·岩石骨架参数 | 第76页 |
·泥质参数 | 第76-77页 |
·流体参数 | 第77页 |
·岩电参数 | 第77-79页 |
·裂缝参数的计算 | 第79-82页 |
·裂缝孔隙度 | 第80页 |
·裂缝张开度 | 第80页 |
·裂缝渗透率 | 第80-82页 |
第6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 | 第82-93页 |
·研究难点 | 第82页 |
·确定储层物性下限 | 第82-87页 |
·孔隙度下限 | 第82-86页 |
·渗透率下限 | 第86-87页 |
·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 第87-89页 |
·裂缝有效性评价 | 第89-92页 |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标准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