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海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15页 |
·归纳演绎法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选题上的创新 | 第16页 |
·观点上的创新 | 第16-17页 |
2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产生 | 第17-21页 |
·新民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的条件 | 第17-21页 |
·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梁启超产生新民思想的现实依据 | 第17-19页 |
·日本流亡经历是梁启超形成新民思想的关键 | 第19-20页 |
·卢梭和严复的思想言论是梁启超形成新民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3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40页 |
·新民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新民是强化国家权利的关键 | 第21-23页 |
·新民是繁荣民族经济的根本 | 第23-24页 |
·新民的目标 | 第24-35页 |
·梁启超对新民之义的阐释 | 第24-25页 |
·培育国民的国家思想 | 第25-28页 |
·培育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思想 | 第28-29页 |
·培养国民的独立自由人格 | 第29-31页 |
·树立国民的公德观 | 第31-33页 |
·培养国民的进取冒险精神 | 第33-35页 |
·新民的途径 | 第35-40页 |
·新道德 | 第35-36页 |
·开学校 | 第36-37页 |
·变革旧史学 | 第37页 |
·新小说 | 第37-38页 |
·办报馆 | 第38-40页 |
4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 第40-47页 |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第40-44页 |
·剖析中国国民劣根性,塑造了新民形象 | 第40-41页 |
·提高了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唤醒了国民的科学和民主意识 | 第41-42页 |
·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第42页 |
·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 第42-43页 |
·为我国近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43-44页 |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4-47页 |
·片面夸大了国民品性中的缺陷 | 第44-45页 |
·片面夸大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第45-47页 |
5 梁启超新民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 第47-58页 |
·加强公民教育,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 第47-49页 |
·加强公民教育,促进公民的现代化 | 第47-48页 |
·加强公民教育,为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 第48页 |
·加强公民教育,为国家融入全球化提供思想基础 | 第48-49页 |
·丰富公民教育内容,增强公民素质 | 第49-54页 |
·加强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 第49-50页 |
·加强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教育 | 第50-51页 |
·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 | 第51-52页 |
·加强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教育 | 第52-53页 |
·加强公民的改革创新精神教育 | 第53-54页 |
·拓展公民教育途径,强化公民教育效果 | 第54-58页 |
·重视传统文化,借鉴他国公民教育经验 | 第54页 |
·重视学校公民教育,开设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 | 第54-56页 |
·合理利用社会媒介,深化公民教育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