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9页 |
表目录 | 第19-20页 |
图目录 | 第20-22页 |
1 绪论 | 第22-49页 |
·选题背景 | 第22-28页 |
·巨灾频发的世界 | 第22-25页 |
·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的转变 | 第25-26页 |
·社交媒体的特性符合治理模式的转变趋势 | 第26-27页 |
·社交媒体在灾害救灾中的实践凸显其重要价值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2.1 填补国内在社交媒体对于巨灾风险治理作用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 | 第28页 |
·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巨灾治理体系 | 第28-29页 |
·文献综述 | 第29-41页 |
·谁在巨灾中使用社交媒体-使用群体和使用习惯 | 第29-33页 |
·为什么在巨灾中使用社交媒体-动机和特征 | 第33-36页 |
·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沟通中的作用 | 第36-39页 |
·社交媒体在巨灾应急救援和决策中的作用 | 第39-41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41-46页 |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41-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46-49页 |
·主要创新 | 第46-47页 |
·不足之处 | 第47-49页 |
2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 第49-90页 |
·风险的跨学科理解 | 第50-59页 |
·风险的多学科研究视角 | 第50-58页 |
·多种风险视角下的社交媒体 | 第58-59页 |
·巨灾与巨灾风险 | 第59-62页 |
·巨灾的定义 | 第59-60页 |
·巨灾风险定义 | 第60页 |
·自然巨灾及其特点 | 第60-62页 |
·治理的概念及其演进 | 第62-66页 |
·关于治理概念的分析和探索 | 第62-65页 |
·新的治理方式转变的原因 | 第65-66页 |
·风险治理及其框架 | 第66-79页 |
·风险治理含义 | 第66-67页 |
·风险治理的意义 | 第67-68页 |
·风险治理的框架 | 第68-75页 |
·现有巨灾治理框架的局限性 | 第75-76页 |
·风险治理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 第76-79页 |
·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种类 | 第79-90页 |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79-82页 |
·社交媒体的概念 | 第82-85页 |
·社交媒体的类型 | 第85-88页 |
·社交媒体的特征 | 第88-90页 |
3 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 第90-112页 |
·风险社会中自然巨灾风险的特征 | 第90-92页 |
·复杂性 | 第90-91页 |
·科学的不确定性 | 第91页 |
·模糊性和多义性 | 第91-92页 |
·风险治理与自然巨灾 | 第92-93页 |
·风险治理应用于自然巨灾的原因 | 第92页 |
·风险治理框架应用于自然巨灾的可行性 | 第92-93页 |
·自然巨灾风险治理的原则 | 第93页 |
·社交媒体与自然巨灾风险治理 | 第93-99页 |
·社交媒体的特点使其成为风险治理的理想工具之一 | 第93-94页 |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然巨灾风险治理的主体分析 | 第94-96页 |
·风险特征对巨灾风险治理主体的影响 | 第96-98页 |
·社交媒体参与主体的影响力来源 | 第98-99页 |
·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机制分析 | 第99-108页 |
·社交媒体的总体作用机制 | 第99-101页 |
·社交媒体的核心作用机制 | 第101-102页 |
·社交媒体工具性使用的机制 | 第102-104页 |
·社交媒体参与性使用的机制 | 第104-106页 |
·社交媒体情感性使用的机制 | 第106-108页 |
·不同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第108-109页 |
·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 | 第109-112页 |
·治理失灵 | 第109-110页 |
·对政府的要求提高 | 第110页 |
·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 第110-112页 |
4 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实践 | 第112-144页 |
·美国 | 第112-127页 |
·美国灾害管理体制 | 第112-120页 |
·美国对社交媒体的定位 | 第120页 |
·美国在巨灾管理中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 第120-127页 |
·中国 | 第127-136页 |
·目前的巨灾管理体系 | 第127-129页 |
·我国巨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129-130页 |
·“举国体制”的特点 | 第130-132页 |
·中国在巨灾管理中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 第132-136页 |
·其它案例 | 第136-144页 |
·南亚海啸与Sahana | 第137-138页 |
·海地地震与地理信息 | 第138-142页 |
·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 | 第142-144页 |
5 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巨灾风险治理的分析 | 第144-168页 |
·政府风险治理理念和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转变 | 第144-147页 |
·执政理念更加强调开放和参与 | 第145页 |
·对灾害管理的理解更加深入 | 第145-146页 |
·对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第146-147页 |
·政府使用社交媒体参与风险治理的一般框架 | 第147-150页 |
·战略方针 | 第148页 |
·目标和评測 | 第148页 |
·建立信任 | 第148-149页 |
·能力发展 | 第149-150页 |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原理 | 第150-157页 |
·政策工具的概念 | 第150-151页 |
·社交媒体作为政策工具改善政府救灾投入的经济分析 | 第151-157页 |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具体应用 | 第157-159页 |
·政府支持社交媒体基础技术平台的意义 | 第159-163页 |
·预警技术投入 | 第160-161页 |
·分析技术投入 | 第161-163页 |
·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巨灾治理的操作建议及注意事项 | 第163-168页 |
·操作建议 | 第163-166页 |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66-168页 |
6 保险公司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巨灾风险治理的分析 | 第168-191页 |
·巨灾保险的现状及特点 | 第168-169页 |
·社交媒体对巨灾保险市场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 第169-170页 |
·社交媒体对巨灾保险市场均衡影响的博弈分析--基于风险感知的视角 | 第170-190页 |
·理论背景及文献回顾:巨灾保险市场及其均衡 | 第171-174页 |
·风险感知及社交媒体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 | 第174-176页 |
·模型假设与解释 | 第176-178页 |
·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178-184页 |
·结果讨论 | 第184-187页 |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87-190页 |
·社交媒体对巨灾保险市场产品的创新作用 | 第190-191页 |
7 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巨灾风险治理的分析 | 第191-208页 |
·公众参与对巨灾风险治理的意义 | 第191-195页 |
·传统灾害应急响应结构的特点及缺陷 | 第191-193页 |
·对“灾害迷思”的反思 | 第193-195页 |
·社交媒体在巨灾应急响应中的运用 | 第195-196页 |
·公众参与的形式 | 第196-208页 |
·信息收集 | 第196页 |
·早期预警(以地震为例) | 第196-202页 |
·对话与回应 | 第202页 |
·基于志愿者与众包参与巨灾治理、提升态势感知 | 第202-208页 |
8 社交媒体在巨灾治理风险沟通中的作用分析 | 第208-232页 |
·风险沟通的概念和理路 | 第208-209页 |
·风险沟通的意义 | 第209页 |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风险沟通的框架 | 第209-212页 |
·参与者 | 第209页 |
·风险沟通的主要目标 | 第209-211页 |
·风险沟通的原则 | 第211-212页 |
·社交媒体对风险沟通作用的机制 | 第212-218页 |
·基本机制 | 第212-215页 |
·信息的构建机制 | 第215-216页 |
·风险感知 | 第216-218页 |
·运用社交媒体进行风险沟通的挑战 | 第218-220页 |
·多参与者和多沟通渠道 | 第218-219页 |
·管理风险感知 | 第219页 |
·风险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 第219页 |
·错误和不准确的信息 | 第219页 |
·文化偏差 | 第219-220页 |
·不同种类的风险 | 第220页 |
·谣言的产生和抑制 | 第220-226页 |
·谣言的界定 | 第220页 |
·谣言的产生 | 第220-221页 |
·抑制谣言的机制 | 第221-224页 |
·抑制谣言的建议 | 第224-226页 |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风险沟通的建议 | 第226-232页 |
·根据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形式 | 第226-227页 |
·根据风险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 | 第227-228页 |
·沟通模式和渠道应与适当的沟通工具相匹配 | 第228页 |
·消息的风格和内容 | 第228-229页 |
·多参与者和多沟通渠道 | 第229页 |
·透明度和可靠性,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 第229-230页 |
·减小数字鸿沟 | 第230页 |
·善于从海量的数据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 第230-231页 |
·管理公众期望 | 第231页 |
·长期教育 | 第231-232页 |
9 社交媒体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作用评价框架 | 第232-237页 |
·社交媒体评价的意义 | 第232-233页 |
·常见的评价方法 | 第233页 |
·基于结果的度量 | 第233页 |
·成熟度模型 | 第233页 |
·社交媒体在巨灾风险治理中的作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3-237页 |
·过程评价指标 | 第234-235页 |
·效果评价指标 | 第235-237页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237-240页 |
·基本结论 | 第237-238页 |
·研究展望 | 第238-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5页 |
附录 第6章 Maple源程序及命令行 | 第255-256页 |
后记 | 第256-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