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风机故障诊断的相关内容 | 第15-22页 |
·故障的分类 | 第15-16页 |
·风机常见的故障 | 第16-17页 |
·故障诊断 | 第17-21页 |
·故障诊断方法 | 第17-19页 |
·按诊断对象分类 | 第17-18页 |
·按诊断方法(或称技术)分类 | 第18页 |
·故障诊断技术的特征 | 第18-19页 |
·提取征兆的方法 | 第19-20页 |
·功率谱 | 第19页 |
·时频分析 | 第19页 |
·其他方法 | 第19-20页 |
·推理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控制模型的故障诊断 | 第20页 |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 | 第20-21页 |
·其他方法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知识系统的构建 | 第22-30页 |
·知识的一般表示方法 | 第22-24页 |
·状态空间表示法 | 第22页 |
·产生规则表示法 | 第22-23页 |
·语义网络表示法 | 第23页 |
·框架表示法 | 第23-24页 |
·框架理论 | 第24-25页 |
·框架理论概述 | 第24页 |
·框架 | 第24-25页 |
·框架构建的问题 | 第25-28页 |
·事物属性的全面性和必需性 | 第25页 |
·知识框架的联系性 | 第25-27页 |
·合理的组织框架的槽 | 第27页 |
·实现框架的有效推理 | 第27页 |
·框架表示法的特点 | 第27-28页 |
·知识表示的方法 | 第28-29页 |
·知识表示 | 第28-29页 |
·知识的处理 | 第29页 |
·删除冗余决策知识 | 第29页 |
·去除冗余条件属性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粗糙集属性约简 | 第30-41页 |
·近似空间和知识库 | 第30-31页 |
·近似空间与不可分辨关系 | 第30页 |
·知识与知识库 | 第30-31页 |
·上下近似与粗糙集 | 第31-32页 |
·知识约简 | 第32-34页 |
·约简与核 | 第32-34页 |
·相对约简和相对核 | 第34页 |
·信息系统 | 第34-35页 |
·信息系统的定义 | 第34页 |
·差别矩阵与差别函数的 | 第34-35页 |
·决策表及决策规则 | 第35-37页 |
·决策表 | 第35-36页 |
·决策规则 | 第36-37页 |
·故障诊断数据约简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数据化处理 | 第41-46页 |
·处理方法 | 第41页 |
·数据化及其约简处理 | 第41-45页 |
·本章总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诊断系统 | 第46-57页 |
·VB6.0 与 Access2003 简介 | 第46-47页 |
·软件开发工具 Visual Basic 6.0 | 第46页 |
·便于用户掌握 | 第46页 |
·面向对象 | 第46页 |
·动态链接程序库(DLL)技术 | 第46页 |
·动态数据交换(DDE)技术 | 第46页 |
·对象链接与嵌入(OLE)技术 | 第46页 |
·数据库 Microsoft Access2003 | 第46-47页 |
·模糊推理及应用 | 第47-56页 |
·模糊逻辑 | 第47页 |
·模糊匹配 | 第47-48页 |
·推理策略 | 第48页 |
·模糊诊断知识系统 | 第48-50页 |
·知识系统简介 | 第50-56页 |
·仿真介绍 | 第51-53页 |
·部分代码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页 |
·进一步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