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概述 | 第14-37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内涵 | 第14-25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定义 | 第14-17页 |
·仲裁协议“国际性”的界定 | 第17-22页 |
·仲裁协议“商事性”的界定 | 第22-25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历史演进 | 第25-31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起源 | 第25-28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发展 | 第28-31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性质 | 第31-37页 |
·契约论 | 第31-32页 |
·司法权论 | 第32页 |
·混合论 | 第32-34页 |
·自治理论 | 第34-37页 |
第2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 | 第37-55页 |
·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表现形式 | 第37-38页 |
·仲裁条款 | 第37页 |
·仲裁协议书 | 第37-38页 |
·《纽约公约》订立前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 | 第38-44页 |
·《纽约公约》订立前对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 | 第38-39页 |
·《纽约公约》订立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 | 第39-41页 |
·《纽约公约》“书面形式”在各国法院的不同解释 | 第41-43页 |
·《纽约公约》修改草案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影响 | 第43-44页 |
·《示范法》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形式的规定 | 第44-46页 |
·商事仲裁协议形式要求的发展趋势 | 第46-50页 |
·《示范法》扩大了《纽约公约》形式要求的范围 | 第46-47页 |
·各国国内法对“书面形式”的要求逐步放宽 | 第47-49页 |
·两种特殊的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49-50页 |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仲裁协议立法上的实践 | 第50-53页 |
·1996年英国《仲裁法》 | 第50-51页 |
·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 | 第51-52页 |
·其他国家的立法 | 第52页 |
·实践上的突破 | 第52-53页 |
·我国有关仲裁协议形式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53-55页 |
第3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实质要件 | 第55-94页 |
·有效商事仲裁协议实质要件 | 第55-71页 |
·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 第55-69页 |
·请求仲裁意思表示真实 | 第69-70页 |
·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 | 第70-71页 |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71-77页 |
·请求仲裁意思表示真实 | 第71-73页 |
·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 | 第73-77页 |
·明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 | 第77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具体内容 | 第77-94页 |
·仲裁事项范围的选择 | 第80-83页 |
·仲裁方式的选择 | 第83-87页 |
·仲裁地点的选择 | 第87-90页 |
·仲裁庭组成方式的选择 | 第90-91页 |
·仲裁语言的选择 | 第91-94页 |
第4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 | 第94-124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的传统观点 | 第95-107页 |
·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 第97-98页 |
·适用主合同所适用的法律 | 第98-101页 |
·其他方法 | 第101-107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新发展 | 第107-124页 |
·适当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7-108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领域的适当论 | 第108-109页 |
·美国仲裁法在仲裁协议法律适用上的发展 | 第109-124页 |
第5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124-153页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仲裁机构决定 | 第124-125页 |
·仲裁机构确认后由司法机构最终决定 | 第125页 |
·司法机构决定 | 第125页 |
·有瑕疵的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确定 | 第125-129页 |
·有瑕疵商事仲裁协议的界定 | 第125-126页 |
·有瑕疵仲裁协议在我国的效力认定 | 第126-129页 |
·几种特殊形式的仲裁协议效力的确定 | 第129-131页 |
·由单方决定是否诉诸仲裁的仲裁条款效力的确定 | 第129-130页 |
·合资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的确定 | 第130-131页 |
·口头协议效力的确定 | 第131页 |
·有缺陷的仲裁协议效力的确定 | 第131页 |
·对仲裁协议效力确定的异议处理 | 第131-153页 |
·第一次实体答辩之前 | 第132页 |
·第一次开庭之前 | 第132页 |
·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时限 | 第132页 |
·无异议提出时限的规定 | 第132-133页 |
·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应适用的法律 | 第133-153页 |
第6章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理论 | 第153-164页 |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确立及其发展 | 第153-155页 |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 | 第153-154页 |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确立 | 第154页 |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发展 | 第154-155页 |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 第155-159页 |
·从仲裁协议的作用角度分析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必要性 | 第155-156页 |
·从仲裁制度的价值角度印证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合理性 | 第156-157页 |
·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印证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合理性 | 第157-158页 |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印证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合理性 | 第158-159页 |
·有关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的理论及实践纷争 | 第159-160页 |
·两种理论的对峙 | 第159页 |
·对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适用的限制 | 第159-160页 |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国际商事仲裁实践 | 第160-162页 |
·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对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确认 | 第160-161页 |
·各国国内立法及有关仲裁规则对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规定 | 第161-162页 |
·各国国内法院及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 | 第162页 |
·仲裁独立性在我国的立法 | 第162-164页 |
第7章 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 第164-176页 |
·我国关于仲裁协议的法律规定与不足 | 第164-168页 |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有效要件的要求过于苛刻 | 第165-166页 |
·仲裁法未规定涉外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规则 | 第166页 |
·未明确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机构及程序 | 第166-168页 |
·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立法的建议 | 第168-176页 |
·完善仲裁协议效力的立法 | 第170-171页 |
·应该加强对律师和公司法务人员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理论的培训 | 第171页 |
·法律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仲裁协议的理论研究 | 第171-172页 |
·将国内仲裁协议和国际仲裁协议同等对待 | 第172页 |
·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应尽可能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认可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172-176页 |
结论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作者简介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