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引言 | 第17-23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三、 用语的说明和研究范畴 | 第21-23页 |
总论 | 第23-97页 |
第一章 刑事归责的理论源流 | 第23-47页 |
第一节 刑事归责的哲学伦理学渊源 | 第23-26页 |
一、 哲学伦理学上归责思想 | 第23-25页 |
二、 新康德主义价值论哲学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刑事归责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6-31页 |
一、 刑事归责理论的形成 | 第26-27页 |
二、 刑事归责理论的发展 | 第27-31页 |
第三节 现代刑事归责理论 | 第31-38页 |
一、 克劳斯·罗克辛的归责理论 | 第31-33页 |
二、 京特﹒雅科布斯的归责理论 | 第33-35页 |
三、 约翰内斯·韦赛尔斯的刑事归责理论 | 第35-36页 |
四、 贝恩德·许乃曼刑事归责理论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刑事归责理论的影响 | 第38-47页 |
一、 日本 | 第38-40页 |
二、 韩国 | 第40-42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 | 第42-44页 |
四、 我国大陆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刑事归责理论比较研究 | 第47-64页 |
第一节 意志归责与规范归责 | 第47-52页 |
一、 意志归责 | 第47-49页 |
二、 规范归责 | 第49-52页 |
第二节 不法归责与责任归责 | 第52-56页 |
一、 责任归责 | 第53-54页 |
二、 不法归责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行为归责与结果归责 | 第56-61页 |
一、 行为归责 | 第56-59页 |
二、 结果归责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刑事归责的基本内涵 | 第64-97页 |
第一节 刑事归责的规范基础 | 第64-68页 |
一、 评价规范与决定规范 | 第64-66页 |
二、 行为规范和结果规范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刑事归责与犯罪构成理论 | 第68-79页 |
一、 刑事归责的存在基础——不法与责任的区分 | 第68-70页 |
二、 刑事归责理论的意义——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 | 第70-75页 |
三、 刑事归责引入我国犯罪构成的基本条件 | 第75-79页 |
第三节 刑事归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第79-86页 |
一、 刑事归责的概念 | 第79-81页 |
二、 刑事归责的基本特征 | 第81-86页 |
第四节 刑事归责关系 | 第86-97页 |
一、 刑事归责关系的前提——因果关系 | 第86-88页 |
二、 行为人-行为-结果的客观归责关系 | 第88-92页 |
三、 行为人-行为-结果的主观归责关系 | 第92-97页 |
分论 | 第97-208页 |
第四章 客观归责 | 第97-127页 |
第一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定位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因果关系理论 | 第100-105页 |
一、 因果关系的判断依据——符合法则条件理论 | 第100-103页 |
二、 符合法则条件理论的具体判断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客观归责 | 第105-127页 |
一、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 第106-110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 | 第110-127页 |
第五章 客观归责与我国犯罪客观要件 | 第127-160页 |
第一节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127-142页 |
一、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 第127-131页 |
二、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 第131-136页 |
三、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犯罪客观要件中的规范要素 | 第142-149页 |
一、 犯罪客观要件的规范本质 | 第142-145页 |
二、 客观归责要素 | 第145-149页 |
第三节 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 | 第149-160页 |
一、 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行为 | 第149-152页 |
二、 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结果 | 第152-156页 |
三、 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 第156-160页 |
第六章 主观归责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主观归责要素 | 第160-162页 |
第二节 作为主观归责要素的故意 | 第162-165页 |
一、 故意从罪责形式到主观不法要素的转变 | 第162-163页 |
二、 故意是客观与主观要素的类型 | 第163-165页 |
三、 类型学的故意概念与主观归责 | 第165页 |
第三节 主观归责的根据 | 第165-170页 |
一、 主观归责的根据之一——行为支配 | 第165-167页 |
二、 主观归责的根据之二——敌视法益的意念 | 第167-169页 |
三、 两种归责根据之间的联系 | 第169-170页 |
第四节 结果的故意归责 | 第170-183页 |
一、 因果偏离及其类型 | 第170-171页 |
二、 处理因果偏离的学说 | 第171-173页 |
三、 结果的主观归责 | 第173-183页 |
第七章 主观归责与我国犯罪故意理论 | 第183-208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故意的规范基础——主观恶性 | 第183-188页 |
一、 我国犯罪故意的规范内容——主观恶性 | 第183-185页 |
二、 犯罪故意认识因素中的规范性要素——社会危害性认识 | 第185-187页 |
三、 犯罪故意意志因素中的规范性要素——敌视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的态度 | 第187-188页 |
第二节 主观归责与犯罪故意的内容 | 第188-196页 |
一、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 第188-192页 |
二、 犯罪故意中的“希望”和“放任” | 第192-196页 |
第三节 结果的故意归责与事实认识错误 | 第196-208页 |
一、 对象认识错误 | 第196-199页 |
二、 打击错误(行为偏差) | 第199-200页 |
三、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 第200-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