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非饱和路基沉降变形规律及评估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非饱和土固结理论 | 第12-14页 |
| ·非饱和土沉降规律 | 第14页 |
| ·沉降预测方法 | 第14-1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非饱和土固结试验 | 第20-26页 |
| ·试验方案和仪器 | 第20-21页 |
|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步骤 | 第21-22页 |
| ·试验结果 | 第22-24页 |
| ·固结变形特点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试验段沉降监测及变形规律 | 第26-38页 |
| ·试验段工程概况 | 第26-27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7页 |
| ·地基处理情况 | 第27页 |
|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 第27-28页 |
| ·测量等级及精度 | 第27页 |
| ·观测断面布置及水准线路 | 第27-28页 |
| ·沉降变形监测成果 | 第28-37页 |
| ·沉降变形汇总 | 第28-29页 |
| ·沉降变形曲线 | 第29-32页 |
| ·沉降变形规律 | 第32-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非饱和地区沉降变形预测方法 | 第38-53页 |
| ·常用的曲线回归方法 | 第38-41页 |
| ·泊松曲线和 Gompertz 模型 | 第38-40页 |
| ·三点法和指数曲线法 | 第40-41页 |
| ·常用曲线回归模型的适应性 | 第41-44页 |
| ·新曲线回归模型及求解 | 第44-48页 |
| ·新模型提出 | 第44-46页 |
| ·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 ·新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 第48-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沉降评估管理系统及应用 | 第53-69页 |
| ·软件简介 | 第53-56页 |
| ·程序语言及组件 | 第53-54页 |
| ·软件基本功能 | 第54-55页 |
| ·软件设计方案图 | 第55-56页 |
| ·数据操作实现 | 第56-58页 |
| ·数据库创建 | 第56页 |
| ·数据入库 | 第56-58页 |
| ·数据报表实现 | 第58-59页 |
| ·数据评估预测实现 | 第59-62页 |
| ·动态链接库的生成 | 第59-61页 |
| ·动态链接库的引用及数据类型 | 第61-62页 |
| ·输出评估曲线实现 | 第62-64页 |
| ·工程应用 | 第64-68页 |
| ·数据导入 | 第64-65页 |
| ·数据报表 | 第65-66页 |
| ·数据评估 | 第66-67页 |
| ·评估曲线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 参研课题 | 第74页 |
| 发表的论文及软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