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 论文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思路 | 第14-18页 |
第一章 荀子“礼治”思想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 第18-34页 |
第一节 解诸子之蔽——“礼治”面临的现实难题 | 第19-24页 |
一、 诸子之蔽与荀子之解 | 第19-21页 |
二、 荀子解蔽的目的与标准 | 第21-22页 |
三、 相同难题跨越时空的反复性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化性而起伪——“礼治”的人性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 荀子的人性论分析 | 第24-26页 |
二、 荀子人性论的分析实证主义解读 | 第26-27页 |
三、 荀子人性论观点的目的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天人两相分——“礼治”的宇宙观基础 | 第28-34页 |
一、 天人相分的内涵和渊源 | 第29-31页 |
二、 分离命题视角下的天人相分 | 第31-32页 |
三、 天人相分思想的现实目的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荀子的“礼治”思想分析 | 第34-49页 |
第一节 最高性与人为性的共生——“礼”的内涵与结构 | 第34-40页 |
一、 礼的内涵和本质 | 第35-36页 |
二、 礼的结构和层次 | 第36-39页 |
三、 与分析实证主义之二元法律结构的比较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隆礼重法与礼乐同构——“礼治”的其他组成部分 | 第40-44页 |
一、 受礼约束但与礼相异的刑罚 | 第40-42页 |
二、 与礼同源但与礼相异的乐制 | 第42-43页 |
三、 “礼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明分使群——“礼治”的规范性目的 | 第44-49页 |
一、 明分使群的内涵和逻辑过程 | 第44-46页 |
二、 明分使群与社会事实命题的比较 | 第46-49页 |
第三章 荀子“礼治”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 第49-52页 |
第一节 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