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23页 |
|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问题 | 第8-9页 |
| ·全球应对碳排放采取的举措 | 第9-14页 |
| ·碳排放增长历程 | 第14-19页 |
| ·中国碳减排的目标与实践 | 第19-23页 |
| ·“碳足迹”概念的解析 | 第23-25页 |
| ·碳足迹的定义 | 第23-24页 |
| ·碳足迹与碳排放的比较 | 第24-25页 |
| ·碳足迹相关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25-28页 |
| ·不同研究尺度的碳足迹研究 | 第25-27页 |
| ·特定行业或部门的碳足迹研究 | 第27-28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28-31页 |
| ·主要工作与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基于 LMDI 法的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因素分解 | 第33-68页 |
| ·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 ·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现状 | 第33-34页 |
| ·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 | 第34-35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35-45页 |
| ·数据的来源与选择 | 第35-37页 |
| ·碳足迹的计算 | 第37-42页 |
| ·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生态压力分析 | 第42-45页 |
| ·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因素分解 | 第45-66页 |
| ·因素分解方法介绍 | 第45-47页 |
| ·因素分解方法文献评述 | 第47-50页 |
| ·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因素分解模型 | 第50-52页 |
| ·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 第5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三章 基于 CDM 和 GFI 法的天津市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 | 第68-82页 |
| ·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68-70页 |
| ·CDM 法和 GFI 法的文献评述 | 第68页 |
| ·其他方法的文献评述 | 第68-70页 |
| ·方法介绍 | 第70-74页 |
| ·CDM 法介绍 | 第70-73页 |
| ·GFI 法介绍 | 第73-74页 |
| ·影响因素的释义与所需数据 | 第74页 |
| ·基于 CDM 法的天津市三大产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7页 |
| ·能源强度 CDM 模型 | 第74-76页 |
| ·分解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 ·基于 GFI 法的天津市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因素分析 | 第77-80页 |
| ·能源强度 GFI 模型 | 第77-78页 |
| ·分解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基于 VAR 模型的碳足迹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分析 | 第82-102页 |
|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83-85页 |
| ·向量自回归模型定义 | 第83页 |
| ·向量自回归模型表达式推导 | 第83-85页 |
| ·影响因素平稳性检验及协整分析 | 第85-90页 |
| ·时间序列 ADF 平稳性检验 | 第85-87页 |
| ·时间序列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87-90页 |
| ·VAR 模型构建 | 第90-93页 |
| ·VAR 模型 AR 根检验 | 第90-91页 |
| ·VAR 模型表达 | 第91-93页 |
|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93-98页 |
| ·VAR 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介绍 | 第93-95页 |
| ·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 | 第95-98页 |
| ·方差分解 | 第98-100页 |
| ·方差分解的数学表达式 | 第98-99页 |
| ·方差分解结果分析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