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7页 |
| ·与负载相关的概念 | 第17-19页 |
| ·功率 | 第17页 |
| ·功率因数 | 第17-18页 |
| ·相位角 | 第18页 |
| ·谐波 | 第18-19页 |
| ·谐波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 ·谐波的特征参量 | 第19页 |
| ·负载的分类 | 第19-21页 |
| ·线性负载 | 第19-20页 |
| ·阻性负载及其特征 | 第20页 |
| ·感性负载 | 第20页 |
| ·非线性负载 | 第20-21页 |
| ·傅里叶变换理论 | 第21-27页 |
| ·有限长序列的傅里叶表示----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 第21-22页 |
| ·DFT的快速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第22-23页 |
|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基于特征矩阵和历史矩阵的负载识别 | 第27-41页 |
| ·典型负载类型研究 | 第27-32页 |
| ·用电负载的采集 | 第27页 |
| ·快速傅里叶变换结果 | 第27-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 ·基于特征矩阵和历史矩阵的负载识别 | 第32-38页 |
| ·特征矩阵的建立 | 第32-33页 |
| ·历史矩阵的建立 | 第33-34页 |
| ·负载识别 | 第34-38页 |
| ·功率及功率因数测量 | 第34页 |
| ·原电路中无负载时的识别 | 第34-36页 |
| ·原电路中有负载时的识别 | 第36-37页 |
| ·混合负载的识别 | 第37-38页 |
| ·算法流程及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 ·算法流程介绍 | 第38-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基于复矩阵的负载识别 | 第41-57页 |
| ·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 ·算法分析 | 第43-46页 |
| ·公式法求解 | 第43-44页 |
| ·穷举法求解 | 第44-46页 |
| ·穷举法介绍 | 第44-45页 |
| ·穷举法特点 | 第45页 |
| ·实际分析 | 第45-46页 |
| ·实验验证 | 第46-54页 |
| ·公式法验证 | 第47-51页 |
| ·穷举法验证 | 第51-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公式法的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穷举结果分析 | 第55页 |
| ·总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系统硬件及软件实现 | 第57-71页 |
| ·系统组成和功能介绍 | 第57-58页 |
| ·系统组成 | 第57-58页 |
| ·系统功能介绍 | 第58页 |
| ·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 第58-65页 |
| ·主电路设计 | 第58-60页 |
| ·STC12C5A32S2简介 | 第59-60页 |
| ·主电路其他器件作用 | 第60页 |
| ·电压、电流采集及控制电路 | 第60-61页 |
| ·相位角计算电路 | 第61页 |
| ·时钟电路 | 第61-62页 |
| ·电源电路 | 第62-63页 |
| ·锁相电路 | 第63-65页 |
| ·串口通信 | 第65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5-71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66-67页 |
| ·功率计算模块 | 第67-68页 |
| ·数据存储模块 | 第68页 |
| ·负载识别模块 | 第68-70页 |
| ·系统通信模块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一 系统硬件图 | 第76-77页 |
| 附录二 系统PCB图 | 第77-78页 |
| 附录三 硬件实物图 | 第78-79页 |
| 附录四 部分程序代码 | 第79-8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