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第1章 何干之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的原因 | 第21-32页 |
| ·客观因素:何干之处在中国社会转折变革时期 | 第21-22页 |
| ·何干之自身的主观因素 | 第22-31页 |
| ·积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22-23页 |
|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功底 | 第23-27页 |
| ·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实践 | 第27-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2章 何干之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的理论总结 | 第32-56页 |
| ·何干之对苏联理论界观点的总结 | 第32-36页 |
| ·苏联最初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 第32-33页 |
| ·对“托洛茨基派”观点的批判 | 第33-34页 |
| ·对“斯大林派”观点的总结 | 第34-36页 |
| ·何干之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 | 第36-46页 |
| ·关于论战 | 第36-37页 |
| ·对“新思潮派”观点的总结 | 第37-41页 |
| ·对“动力派”观点的批判 | 第41-46页 |
| ·何干之对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 | 第46-50页 |
| ·关于论战 | 第46-47页 |
| ·对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内容的总结 | 第47-49页 |
| ·对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总结的评价 | 第49-50页 |
| ·何干之与翦伯赞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总结的对比 | 第50-55页 |
| ·翦伯赞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总结——《历史哲学教程》 | 第51-53页 |
| ·与何干之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总结的对比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3章 何干之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研究的贡献和评价 | 第56-72页 |
| ·何干之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研究的贡献 | 第56-64页 |
| ·何干之总结论战的学术成就 | 第56-57页 |
| ·科学揭示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 第57-60页 |
| ·提出“新的民主革命”的创见 | 第60-64页 |
| ·对何干之社会性质论战总结的评价 | 第64-68页 |
| ·学术地位评价 | 第64页 |
| ·对唯物史观传播的贡献 | 第64-67页 |
| ·不足之处 | 第67-68页 |
| ·对当代学术界研究的影响 | 第68-72页 |
| ·关于近代社会性质的重新探讨 | 第68-69页 |
| ·对当代史学研究的影响 | 第69-72页 |
| 结语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