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理解 | 第16-28页 |
| ·仪式传播观的概念 | 第16-20页 |
| ·凯瑞对传播的定义 | 第16-17页 |
| ·仪式的概念 | 第17-18页 |
| ·仪式传播观的提出 | 第18-20页 |
| ·两种传播观的比较 | 第20-22页 |
| ·两种传播观认识论基础不同 | 第20-22页 |
| ·传播分析路径与方法不同 | 第2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22-2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22-23页 |
| ·非物质遗产的特性 | 第23-2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 第25-28页 |
| ·文化空间的提出 | 第25页 |
| ·文化空间的特性 | 第25-28页 |
| 第2章 传递传播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足 | 第28-34页 |
| ·现状与问题 | 第28-30页 |
| ·编码解码存在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之中 | 第30-31页 |
| ·拟态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 第31-32页 |
| ·议程设置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2页 |
| ·没有完全遵循文化遗产传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第32-34页 |
| 第3章 仪式传播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34-41页 |
| ·在仪式传播观的理论渊源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34-39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符号的传播 | 第34-3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时空意义的传播 | 第35-3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以人为本的传播 | 第38-39页 |
| ·仪式传播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的联系 | 第39-41页 |
| ·从出发点看 | 第39-40页 |
| ·从保护角度看 | 第40页 |
| ·从保护方式看 | 第40-41页 |
| 第4章 从仪式传播观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 第41-47页 |
| ·具体措施 | 第41-47页 |
| ·重视人的发展,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第41-43页 |
| ·做好“活态保护”,避免单一的数字化保护趋势 | 第43-44页 |
| ·从原生态文化的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4-4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自信”到“自觉”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