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历代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代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现代中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 ·现代中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中药治疗的概况 | 第15-22页 |
|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2-36页 |
| ·流行病学 | 第22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2-25页 |
| ·临床诊断 | 第25-28页 |
| ·辅助检查 | 第28-30页 |
| ·鉴别诊断 | 第30页 |
| ·防治 | 第30-3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45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36页 |
| 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 | 第36-37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37页 |
| 4. 结果 | 第37-39页 |
| ·疗效 | 第37-38页 |
| ·血液流变学指标 | 第38页 |
| ·凝血功能试验指标 | 第38-39页 |
| ·临床症状、体征、Doppler超声 | 第39页 |
| 5. 讨论 | 第39-44页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及关于“迁延期”的讨论 | 第40-41页 |
| ·康脉Ⅱ号胶囊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 | 第41-42页 |
| ·血液流变学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 第42-43页 |
| ·凝血功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 第43-44页 |
| 6.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5-6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实验药物 | 第45页 |
|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 ·动物分组 | 第46页 |
| ·造模方法 | 第46-47页 |
| ·给药方法及用量 | 第47页 |
| ·标本的采集 | 第47页 |
| ·HE染色方法 | 第47页 |
| ·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ET-1 | 第47-48页 |
| ·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IL-6 | 第48页 |
| ·免疫组化法检测 | 第48页 |
| ·PCR法检测 | 第48-51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51页 |
| 3. 结果 | 第51-61页 |
| ·大鼠一般状态的变化 | 第51-52页 |
| ·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52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52-53页 |
| ·免疫组化检测 | 第53-55页 |
| ·PCR检测检测 | 第55-61页 |
| 4. 讨论 | 第61-68页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建立的客观评价 | 第61-62页 |
| ·康脉Ⅱ号胶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ET-1、IL-6的影响 | 第62页 |
| ·康脉Ⅱ号胶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AF的影响 | 第62-64页 |
| ·康脉Ⅱ号胶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NF-kB及NF-kBmRNA的影响 | 第64-66页 |
| ·康脉Ⅱ号胶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ac1、Rac1mRNA及Rac2、Rac2mRNA的影响 | 第66-68页 |
| 5. 结论 | 第68-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 附录 | 第81-90页 |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