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猪链球菌病的概述 | 第11页 |
·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定植:粘附&侵入上皮表面 | 第11-13页 |
·血液中存活&扩散 | 第13-16页 |
·炎性反应激活&败血性休克 | 第16-17页 |
·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入&脑膜炎 | 第17-19页 |
·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元件和信号模式 | 第19-20页 |
·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 第20-21页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NisKR和BceRS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41页 |
·材料 | 第24-31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动物和细胞 | 第25-26页 |
·主要药品、试剂、试剂盒与仪器 | 第26页 |
·主要培养基及抗生素配制 | 第26-27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9页 |
·引物 | 第29-31页 |
·方法 | 第31-41页 |
·猪链球菌2型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PCR扩增 | 第31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1-3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32页 |
·DNA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2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2页 |
·质粒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3页 |
·链球菌电转化 | 第33-34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蹄选和鉴定 | 第34-35页 |
·生长特性 | 第35-36页 |
·溶血活性 | 第36页 |
·细胞粘附和侵入实验 | 第36-37页 |
·猪中性粒细胞(PMN)介导的杀菌实验 | 第37页 |
·RAW264.7吞噬实验&吞噬后存活实验 | 第37-38页 |
·小鼠存活实验 | 第38页 |
·组织载菌量 | 第38页 |
·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 第38页 |
·蛋白质的鉴定(SDS-PAGE) | 第38-39页 |
·蛋白纯化 | 第39页 |
·DAP-seq | 第39-40页 |
·猪链球菌RNA的提取&RNA-seq | 第40页 |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突变株△nisKR和△bceRS的构建与鉴定 | 第41-42页 |
·反应调控因子NisR和BceR的表达 | 第42-43页 |
·突变株△nisKR和△bceRS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3-48页 |
·生长速率分析 | 第43页 |
·溶血活性分析 | 第43-44页 |
·细胞粘附和侵入实验 | 第44页 |
·猪中性粒细胞(PMN)介导的杀菌实验 | 第44-45页 |
·RAW264.7吞噬实验&吞噬后存活实验 | 第45-46页 |
·小鼠存活实验 | 第46页 |
·组织载菌量 | 第46-48页 |
·对猪链球菌2型毒力调控的初步研究 | 第48-50页 |
·RNA-seq结果 | 第48-49页 |
·DAP-seq结果 | 第49-50页 |
5. 讨论 | 第50-52页 |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NisKR和BceRS的选择 | 第50页 |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 第50-51页 |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机制初步研究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5页 |
Publications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