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OTDM系统传输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引言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光时分复用系统的核心研究问题 | 第11-18页 |
·高频率激光脉冲源 | 第11-12页 |
·光时分复用技术 | 第12-13页 |
·光时分解复用技术 | 第13-14页 |
·基于EAM的解复用技术 | 第13-14页 |
·基于光学非线性效应的解复用技术 | 第14页 |
·光信号时钟恢复技术 | 第14-18页 |
·电时钟提取技术 | 第15-16页 |
·光电混合时钟提取技术 | 第16页 |
·基于光电振荡环时钟提取技术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光时分复用系统的编码调制 | 第18-28页 |
·光调制技术 | 第18-20页 |
·电致吸收调制器 | 第18-19页 |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 第19-20页 |
·光码型调制技术 | 第20-21页 |
·光的码型调制格式的产生 | 第21-28页 |
·归零调制码 | 第21-22页 |
·载波抑制归零调制码 | 第22-23页 |
·载波抑制双二进制归零调制码 | 第23-25页 |
·差分相移键控 | 第25-28页 |
第四章 传输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28-36页 |
·发送部分 | 第28-30页 |
·伪随机码 | 第28页 |
·激光器 | 第28-29页 |
·间接调制器 | 第29-30页 |
·系统传输 | 第30-33页 |
·传输过程方程 | 第30-31页 |
·掺铒光纤放大器 | 第31-33页 |
·接收机部分 | 第33-36页 |
·光滤波器 | 第34页 |
·光电检测器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光时分复用系统的性能评价 | 第36-42页 |
·光信噪比 | 第36页 |
·系统误码率 | 第36-37页 |
·品质因子Q值 | 第37页 |
·光功率代价和接收机灵敏度 | 第37-38页 |
·光功率代价 | 第37-38页 |
·接机灵敏度 | 第38页 |
·色散容限和非线性容限 | 第38-39页 |
·色散容限 | 第38页 |
·非线性容限 | 第38-39页 |
·眼图张开度 | 第39页 |
·差分相移键控码型性能的评价 | 第39-42页 |
第六章 光时分复用系统的非线性 | 第42-48页 |
·自相位调制 | 第42-44页 |
·信道内交叉相位调制 | 第44-45页 |
·信道内四波混频 | 第45-46页 |
·码型的非线性效应 | 第46-4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