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微囊化技术降低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2页
 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9-12页
   ·微囊化技术在降低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方面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模型药物选择的依据第10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0-12页
第一章 提取工艺的研究第12-20页
   ·仪器与材料第12页
     ·仪器第12页
     ·材料第12页
   ·试验方法与结果第12-19页
     ·评价指标第12页
       ·提取方法的选择第12页
     ·提取溶媒的选择第12-13页
     ·药材吸水率的测定第13页
     ·单因素考察第13-16页
     ·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第16-17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17-19页
     ·微波提取的验证试验第19页
     ·传统加热回流提取第19页
   ·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茯苓多糖吸湿性评价第20-26页
   ·仪器与材料第20页
     ·仪器第20页
     ·材料第20页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20-25页
     ·吸湿百分率的测定第20页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第20-22页
     ·浸膏粉粒径大小与分布第22-24页
     ·浸膏粉流动性的考察第24页
     ·比表面积的测定第24-25页
     ·Zeta电位的测定第25页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茯苓多糖微囊制备工艺研究第26-35页
   ·仪器与材料第26页
     ·仪器第26页
     ·材料第26页
   ·微囊制备工艺考察第26-35页
     ·微囊制备步骤第26页
     ·工艺评价指标第26-27页
     ·微囊含量测定第27-28页
     ·单因素考察第28-30页
     ·星点设计第30-35页
   ·小结第35页
第四章 茯苓多糖微囊的质量评价第35-41页
   ·仪器与材料第35-36页
     ·仪器第35页
     ·材料第35-36页
   ·茯苓多糖微囊性质表征第36-37页
     ·光学图片分析第36页
     ·粒径大小与分布第36-37页
   ·茯苓多糖微囊体外释药试验第37-38页
   ·稳定性的考察第38-40页
     ·影响因素试验第38-40页
     ·加速试验第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茯苓多糖微囊吸湿性评价第41-46页
   ·仪器与材料第41页
     ·仪器第41页
     ·材料第41页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41-46页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第41-43页
     ·茯苓多糖微囊粒径大小与分布第43页
     ·茯苓多糖微囊堆密度的考察第43-44页
     ·茯苓多糖微囊流动性的考察第44-45页
     ·比表面积的测定第45页
     ·ZETA电位的测定第45-46页
   ·小结第46页
第六章 中药浸膏粉吸湿机理及评价方法探索第46-52页
   ·仪器与材料第46页
     ·仪器第46页
     ·材料第46页
   ·目前中药浸膏粉及其制剂吸湿性强弱评价方法第46-47页
   ·从粉体学角度对中药浸膏粉吸湿性进行评价第47-51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临界相对湿度的比较第47-48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粒径的比较第48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堆密度的比较第48-49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流动性的比较第49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比表面积的比较第49-50页
     ·茯苓多糖浸膏粉和微囊Zeta电位的比较第50-51页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机理探索第51-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结论第52页
   ·讨论第52-53页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原因分析第52-53页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强弱评价方法第53页
   ·本课题不足之处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综述第57-65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注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翘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丹参—三七多组分同步均衡释药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