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电真空器件材料论文--显示材料论文

金属纳米膜和颗粒结构对稀土离子掺杂液晶发光性质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2页
 第一节 引言第13-14页
 第二节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基本性质第14-26页
     ·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SPP)第14-17页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LSP)第17-19页
     ·影响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的几种因素第19-23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荧光现象及其产生机理第23-26页
 第三节 稀土掺杂液晶第26-30页
     ·液晶简介第26页
     ·液晶分类第26-28页
     ·液晶的物化特性及其应用第28-29页
     ·稀土离子掺杂液晶第29-30页
 第四节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影响稀土离子掺杂液晶发光的研究进展第30-35页
     ·稀土掺杂液晶材料发光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第30-32页
     ·SPP(LSP)影响稀土离子发光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第32-33页
     ·SPP(LSPR)在液晶材料中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第33-35页
 第五节 本文的工作第35-38页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36-37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第二章 稀土材料样品及性能表征方法第42-50页
 第一节 稀土材料的特性第42-45页
     ·稀土元素的能级和光谱特性第42-43页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第43-45页
 第二节 稀土材料的性能表征方法第45-49页
     ·UV-VIS-IR吸收光谱第45-46页
     ·荧光光谱第46-48页
     ·荧光寿命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第三章 金属纳米颗粒及其光学特性第50-64页
 第一节 金属纳米颗粒的一般制备方法第50-52页
 第二节 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方法第52-53页
 第三节 实验中所使用的金属纳米颗粒的特性第53-61页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第53-57页
     ·金银纳米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SEM)以及共振吸收特性第57-59页
     ·油相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第59-6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四章 金属纳米颗粒对Er~(3+)/Yb~(3+)共掺Y_2Ti_2O_7薄膜发光的影响第64-89页
 第一节 Er~(3+)/Yb~(3+)共掺Y_2Ti_2O_7发光薄膜的制备第64-66页
 第二节 Er~(3+)/Yb~(3+)共掺Y_2Ti_2O_7发光薄膜的发光性质及其机理第66-73页
     ·SEM和XRD研究第66-68页
     ·薄膜透射谱与吸收谱第68-70页
     ·上转换和近红外发光及产生机理第70-73页
 第三节 Er~(3+)/Yb~(3+)共掺Y_2Ti_2O_7发光薄膜的发光增强第73-85页
     ·金属纳米颗粒影响Er~(3+)发光的机理简介第74-77页
     ·金属纳米颗粒对Er~(3+)上转换发光的增强效应第77-82页
     ·金属纳米颗粒对Er~(3+)近红外波段发光的增强效应第82-8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第五章 金属纳米膜与颗粒对稀土掺杂液晶发光的影响第89-135页
 第一节 液晶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可调性研究第89-107页
     ·核壳结构的液晶包覆的金属纳米球的准静态理论第89-95页
     ·核壳结构的液晶包覆的银纳米球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调第95-101页
     ·核壳结构的液晶包覆的银纳米球的近场特性第101-105页
     ·实验上液晶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调第105-107页
 第二节 金属纳米颗粒对液晶发光的影响第107-120页
     ·金属纳米颗粒与向列相液晶(5CB)的结合第107-110页
     ·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液晶发光机理以及增强效应第110-117页
     ·球形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液晶发光的Mie理论研究第117-120页
 第三节 金属纳米颗粒对稀土离子掺杂液晶发光的影响第120-131页
     ·铕配合物掺杂液晶的制备以及与金属纳米颗粒的结合第120-122页
     ·金属纳米颗粒对EuEDTA掺杂的向列相液晶的发光的影响第122-127页
     ·金属纳米颗粒对Eu(TTA)_3掺杂的向列相液晶的发光的影响第127-129页
     ·掺Eu~(3+)的向列相液晶的发光第129-13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9页
 第一节 完成的工作与总结第135-137页
 第二节 今后的工作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第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半超宽带超高频射频识别(SUUR)标签芯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