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4页 |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 第10-14页 |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程 | 第10页 |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毛细管电泳进样技术 | 第11-12页 |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 第13-14页 |
·莱克多巴胺概述 | 第14-16页 |
·β-激动剂 | 第14-15页 |
·莱克多巴胺 | 第15页 |
·药理作用 | 第15页 |
·传统莱克多巴胺残留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莱克多巴胺 | 第16页 |
·细胞电穿孔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 第16-21页 |
·细胞电穿孔概念 | 第16页 |
·电穿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 第16-18页 |
·影响细胞电穿孔的多种因素 | 第18-19页 |
·电穿孔标记物 | 第19页 |
·电穿孔的应用 | 第19-21页 |
·高通量细胞计数及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高通量细胞计数原理 | 第21-22页 |
·单细胞高通量 | 第22-23页 |
·单个细胞进样技术 | 第23-24页 |
·细胞的溶膜方法 | 第24-25页 |
·单细胞的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莱克多巴胺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缓冲液种类的选择 | 第37页 |
·缓冲液的pH值的影响 | 第37页 |
·缓冲液浓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38-39页 |
·检测电势的选择 | 第39页 |
·进样时间的选择 | 第39-40页 |
·莱克多巴胺的标准电泳图 | 第40页 |
·莱克多巴胺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及重现性 | 第40-41页 |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细胞膜电穿孔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脉冲电压对穿孔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脉冲次数对细胞穿孔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电路电容对电穿孔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电穿孔血红细胞中莱克多巴胺的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细胞电穿孔与毛细管电泳的联用 | 第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的单细胞高通量分析方法研究 | 第56-69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62页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毛细管内径的选择和进样条件预设 | 第62-63页 |
·细胞进样压力和进样浓度的条件预设 | 第63-64页 |
·在合适的细胞悬浮液浓度和外加压力下进行细胞计数 | 第64页 |
·溶膜条件的预设 | 第64-65页 |
·细胞溶膜 | 第65-66页 |
·最佳条件下的高通量细胞溶膜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符号与缩写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