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2章 “两型社会”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 第14-19页 |
| ·两型社会的概念 | 第14-15页 |
| ·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14-15页 |
| ·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15页 |
| ·职业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 第15-17页 |
| ·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 第15-16页 |
| ·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第16页 |
| ·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 | 第16-17页 |
| ·“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要求 | 第17-19页 |
| ·可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17-18页 |
| ·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18页 |
| ·为职业院校科研工作提出新课题 | 第18页 |
| ·使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更为广泛 | 第18-19页 |
| 第3章 湘潭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29页 |
| ·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 ·学校数量及规模 | 第19页 |
| ·专业设置情况 | 第19-20页 |
| ·师资情况 | 第20页 |
| ·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 ·职业教育集群发展趋势明显 | 第20页 |
| ·职业教育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 第20页 |
|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 第20-21页 |
| ·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保持旺盛 | 第21页 |
| ·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 ·核心竞争力不够强 | 第21-22页 |
| ·基础建设比较滞后 | 第22页 |
| ·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第22页 |
| ·校企结合不够紧密 | 第22页 |
| ·招生市场比较混乱 | 第22-23页 |
| ·制约因素 | 第23-29页 |
| ·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地方政府支持乏力 | 第23-24页 |
|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 | 第24-25页 |
| ·职业院校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 第25-26页 |
| ·专业设置盲目性大,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结合不够 | 第26-27页 |
| ·课程没有体现“职业”特点,与行业、企业实际发生偏差 | 第27-28页 |
|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环节脱离实际 | 第28页 |
|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师资实践技能缺乏 | 第28-29页 |
| 第4章 “两型社会”建设下的湘潭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 第29-51页 |
| ·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进一步确立职教战略地位 | 第29-32页 |
| ·政府要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 第29-30页 |
|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 | 第30页 |
| ·落实政策,依法治教,加大投入 | 第30-31页 |
| ·发挥政府部门合力,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招生和用人环境 | 第31-32页 |
|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 第32-34页 |
| ·创新办学体制 | 第32-33页 |
| ·创新管理机制 | 第33-34页 |
|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第34-45页 |
| ·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办学理念 | 第34-35页 |
|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35-36页 |
| ·根据两型社会、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 第36-39页 |
| ·以职业活动为主体,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 第39-40页 |
|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建立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 第40-42页 |
| ·按照理实一体的要求,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 第42-44页 |
|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双证融通 | 第44-45页 |
|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组建“湘潭职教集团” | 第45-51页 |
| ·职教集团的内涵 | 第46-47页 |
| ·职教集团办学的优势 | 第47页 |
| ·组建“湘潭职教集团”的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 ·“湘潭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 | 第48-49页 |
| ·对“湘潭职教集团”的几点建议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