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言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争议及简析 | 第11-19页 |
·否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 | 第11-13页 |
·否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一 | 第11-12页 |
·否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二 | 第12-13页 |
·否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三 | 第13页 |
·肯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 | 第13-16页 |
·肯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一 | 第13-14页 |
·肯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二 | 第14-15页 |
·肯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之三 | 第15-16页 |
·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简析 | 第16-19页 |
·否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简析 | 第16-17页 |
·肯定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观点简析 | 第17-19页 |
第3章 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9-26页 |
·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考试作弊严重破坏了国家公平考试制度 | 第20页 |
·考试作弊行为破坏了教育的功能 | 第20页 |
·考试舞弊行为致使人格偏失,造成社会心理的畸形发展 | 第20-21页 |
·考试作弊严重破坏诚实信用原则,致使社会道德严重丧失 | 第21页 |
·考试作弊刑法规制顺应社会发展 | 第21-22页 |
·考试作弊现行处罚程度过轻 | 第22-23页 |
·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可行性 | 第23-26页 |
·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 | 第23-24页 |
·考试作弊刑法规制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必要措施 | 第24-26页 |
第4章 我国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现状及缺陷 | 第26-33页 |
·我国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现状 | 第26-28页 |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 第26页 |
·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器材罪 | 第26-27页 |
·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 第27页 |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罪 | 第27页 |
·诈骗罪 | 第27-28页 |
·受贿罪 | 第28页 |
·我国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缺陷 | 第28-33页 |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缺陷 | 第28-29页 |
·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器材罪的缺陷 | 第29-30页 |
·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的缺陷 | 第30页 |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罪的缺陷 | 第30-31页 |
·诈骗罪的缺陷 | 第31页 |
·受贿罪的缺陷 | 第31-33页 |
第5章 我国考试作弊刑法规制的立法完善 | 第33-40页 |
·“考试作弊罪”的犯罪构成 | 第33-37页 |
·“考试作弊罪”的客体 | 第33-34页 |
·“考试作弊罪”的客观方面 | 第34-37页 |
·“考试作弊罪”的主体 | 第37页 |
·“考试作弊罪”的主观方面 | 第37页 |
·“考试作弊罪”的法定刑配置 | 第37-39页 |
·“考试作弊罪”的认定 | 第39-40页 |
·“考试作弊罪”罪与非罪界限 | 第39页 |
·“考试作弊罪”罪数形态问题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