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导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7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盈余管理与内部监督机制 | 第18-20页 |
·盈余管理与外部监督机制 | 第20-22页 |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国外关于银行监督的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分散化贷款:基于银行监督的规模经济效应视角 | 第23-25页 |
·“胜利者的诅咒”和差异化产品:基于银行监督的范围经济效应视角 | 第25-27页 |
·银行监督与关系银行业务理论 | 第27-29页 |
·国内关于银行监督的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企业道德风险与银行监督: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理论探讨 | 第29-30页 |
·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基于财务会计视角的实证分析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监督效应理论分析 | 第32-45页 |
·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32-39页 |
·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 | 第32-35页 |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源分析 | 第36-38页 |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 第38-39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监督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9-44页 |
·银行监督的内涵 | 第39-40页 |
·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监督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5-69页 |
·研究假设 | 第45-48页 |
·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关键变量定义 | 第49-53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49-50页 |
·解释变量 | 第50-52页 |
·控制变量 | 第52-53页 |
·描述统计分析 | 第53-59页 |
·主要解释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53-57页 |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7-59页 |
·回归模型设计 | 第59-61页 |
·基本模型 | 第59-60页 |
·交叉变量模型 | 第60页 |
·拓展模型 | 第60-61页 |
·回归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61-67页 |
·基本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交叉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63-65页 |
·拓展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稳健性分析 | 第67-69页 |
5.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69-72页 |
·研究总结 | 第69-70页 |
·政策建议 | 第70-71页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