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层测井资料解释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理论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附图 | 第11-12页 |
第2章 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 第12-19页 |
·岩心分析资料深度归位 | 第12-13页 |
·岩心分析含油饱和度的校正 | 第13-15页 |
·测井曲线的平滑滤波处理 | 第15-16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16-19页 |
第3章 水淹层的变化特征研究 | 第19-48页 |
·水淹层储层岩性变化 | 第19-20页 |
·水淹层物性特征研究 | 第20-27页 |
·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变化 | 第20-21页 |
·岩石润湿性的变化 | 第21-23页 |
·地层压力的变化 | 第23页 |
·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 第23-24页 |
·油水饱和度分布变化 | 第24-25页 |
·驱油效率的变化 | 第25页 |
·产层自然伽马放射性的变化 | 第25-26页 |
·产层中子特性的变化 | 第26页 |
·地层声学特性的变化 | 第26-27页 |
·水淹层电性特征研究 | 第27-48页 |
·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 | 第27-30页 |
·水淹层地层电阻率变化模拟 | 第30-41页 |
·、拐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 第41-48页 |
第4章 水淹层的定性识别 | 第48-56页 |
·XEM油田概况 | 第48-49页 |
·自然电位(SP)曲线法 | 第49页 |
·冲洗带电阻率法 | 第49-50页 |
·径向电阻率比较法 | 第50-52页 |
·交会图版法 | 第52-54页 |
·电阻率与地层声阻抗交会法 | 第52-53页 |
·深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法 | 第53-54页 |
·深电阻率与自然电位交会法 | 第54页 |
·中子伽马法 | 第54页 |
·可动水分析法 | 第54-55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55-56页 |
第5章 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 | 第56-80页 |
·水淹层储层静态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56-68页 |
·泥质含量 | 第56-57页 |
·孔隙度 | 第57-60页 |
·渗透率 | 第60-64页 |
·束缚水饱和度(SWI) | 第64页 |
·残余油饱和度(SOR) | 第64-66页 |
·油、水相对渗透率 | 第66-68页 |
·水淹层定量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68-70页 |
·水淹层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70-74页 |
·ARCHIE公式的适应性 | 第71页 |
·基于ARCHIE公式的水淹层新型解释模型 | 第71-73页 |
·ARCHIE公式中A、B、M、N的确定 | 第73-74页 |
·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计算 | 第74-76页 |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 第76-78页 |
·阿尔奇模型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 第76-77页 |
·新型水淹模型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 第77页 |
·解释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应用效果评价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建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