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一 论题旨趣 | 第9-11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1-21页 |
三 研究回顾 | 第21-25页 |
四 方法结构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时代精神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宇宙、道德与历史的分离 | 第28-36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宗教“兴趣” | 第36-41页 |
第三节 牺牲与殉道的热望 | 第41-46页 |
第三章 浪漫的宇宙论 | 第46-91页 |
引子 | 第47-50页 |
第一节 “敢把乾坤一口吞”:“通” | 第50-59页 |
第二节 “粉碎虚空沉大地”:“破” | 第59-74页 |
第三节 “唯情哲学为身累”:“立” | 第74-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道德的乌托邦 | 第91-137页 |
引子 | 第92-95页 |
第一节 “苦行嗟谁及”:宋学的呈现 | 第95-109页 |
第二节 “人格救国”:青年会的爱与恨 | 第109-122页 |
第三节 道德自律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 第122-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历史中的“不朽” | 第137-182页 |
引子 | 第137-141页 |
第一节 “酒旗风暖少年狂”:革命的莽撞 | 第141-154页 |
第二节 “旧壶新酒”:大同理想 | 第154-165页 |
第三节 “弥赛亚的盛宴”:共产主义之路 | 第165-180页 |
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六章 结语:美丽新世界 | 第182-189页 |
附录一:寒假自省表 | 第189-190页 |
附录二:陈独秀、恽代英与朱谦之生平大事记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