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标识网络身份与位置映射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 | 第19-23页 |
·映射关键技术 | 第23-27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29-30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分层映射系统 | 第32-54页 |
·引言 | 第32-34页 |
·研究背景 | 第32-33页 |
·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分层映射系统 | 第34-39页 |
·分层映射系统的结构 | 第34-35页 |
·映射关系的注册过程 | 第35-37页 |
·映射关系的解析过程 | 第37-38页 |
·移动性 | 第38-39页 |
·性能评估 | 第39-46页 |
·映射条目 | 第40-41页 |
·映射更新 | 第41-44页 |
·映射请求 | 第44-46页 |
·性能对比 | 第46-52页 |
·解析开销 | 第46-50页 |
·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基于生存时间的映射缓存机制 | 第54-76页 |
·引言 | 第54-56页 |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生存时间更新模式 | 第56-57页 |
·解析模型 | 第57-60页 |
·假设 | 第57页 |
·有重置模式 | 第57-59页 |
·无重置模式 | 第59-60页 |
·解析模型验证 | 第60-65页 |
·数据采集 | 第60-61页 |
·数据包到达间隔分布 | 第61-63页 |
·模型验证 | 第63-65页 |
·性能分析和对比 | 第65-73页 |
·缓存命中率 | 第65-68页 |
·缓存缺失数目 | 第68页 |
·映射条目数 | 第68-70页 |
·通信中断概率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映射缓存替换策略的研究 | 第76-92页 |
·引言 | 第76-78页 |
·研究背景 | 第76-77页 |
·研究现状 | 第77-78页 |
·映射缓存的特性 | 第78-82页 |
·与Web缓存对比 | 第78-79页 |
·时间局部性 | 第79-81页 |
·请求频率分布 | 第81-82页 |
·性能评估 | 第82-90页 |
·性能指标 | 第82-85页 |
·性能对比 | 第85-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映射缓存一致性的研究 | 第92-108页 |
·引言 | 第92-94页 |
·研究背景 | 第92-93页 |
·研究现状 | 第93-94页 |
·TTL机制的性能 | 第94-96页 |
·过期命中 | 第94页 |
·控制消息 | 第94-96页 |
·租约机制 | 第96-99页 |
·租约机制工作流程 | 第96-97页 |
·租约时间 | 第97-99页 |
·数值分析结果 | 第99-103页 |
·映射动态性评估 | 第99-101页 |
·租约请求频率的影响 | 第101页 |
·映射请求频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映射关系改变频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状态空间与控制消息的关系 | 第103页 |
·性能对比 | 第103-106页 |
·状态空间 | 第104-105页 |
·控制消息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总结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简历 | 第120-12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