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两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9-22页 |
一、 韩国 | 第9-15页 |
(一) 韩国社会状况 | 第9-12页 |
(二) 韩国政治状况 | 第12-15页 |
二、 台湾地区 | 第15-20页 |
(一) 社会状况 | 第15-18页 |
(二) 政治状况 | 第18-20页 |
三、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抗议政治要素比较 | 第22-34页 |
一、 领导者比较 | 第22-25页 |
(一) 光州事件主要领导者 | 第22-23页 |
(二) 美丽岛事件主要领导者 | 第23-25页 |
二、 两起事件规模和参与者身份 | 第25-27页 |
(一) 光州事件规模和参与者身份 | 第25-26页 |
(二) 美丽岛事件规模和参与者身份 | 第26-27页 |
三、 事件暴力程度和造成伤亡比较 | 第27-29页 |
(一) 光州事件暴力程度和造成的伤亡 | 第27-28页 |
(二) 美丽岛事件暴力程度和造成伤亡 | 第28-29页 |
四、 当局的应对和处理 | 第29-31页 |
(一) 光州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 第29-30页 |
(二) 美丽岛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 第30-31页 |
五、 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两起事件的影响 | 第34-40页 |
一、 两起事件政治影响 | 第34-36页 |
(一) 光州事件的政治影响 | 第34-35页 |
(二) 美丽岛事件政治影响 | 第35-36页 |
二、 对抗议参与者和今日政坛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一) 对抗议参与者和今日韩国政坛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 对抗议参与者和今日台湾地区政坛影响 | 第37-38页 |
三、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对两起事件总结 | 第40-56页 |
一、 集体抗议的影响因素 | 第40-48页 |
(一) 政权类型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二) 抗议的政治机遇 | 第41-42页 |
(三) 地域对立为特征的集体认同对立及经济裂痕 | 第42-44页 |
(五) 对抗议事件应对部门和方式的选择 | 第44-45页 |
(六) 外部势力影响 | 第45-48页 |
二、 何种情况更可能爆发集体抗议 | 第48-51页 |
(一) 经济发展、公民文化素质提升但政权类型难以满足政治参与扩大化诉求.43 | 第48页 |
(二) 模糊的政治参与机遇 | 第48-49页 |
(三) 具有影响力的盟友和精神领袖 | 第49页 |
(四) 光州特别经验:大量退伍军人加入抗议 | 第49-50页 |
(五) 地域矛盾或民族矛盾 | 第50-51页 |
三、 如何避免抗议暴力化和升级化 | 第51-53页 |
(一) 避免粗暴中断政治机遇和民主化转型 | 第51页 |
(二) 使用适当的部门和方式处理抗议 | 第51-52页 |
(三) 慎重处置参与者 | 第52-53页 |
(四) 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 | 第53页 |
(五) 对抗议者诉求的回应 | 第53页 |
四、 结语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