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7页 |
| ·遗传多样性及研究进展 | 第7页 |
| ·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7-8页 |
| ·SSR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8-9页 |
| ·东北林区珍贵用材树种种质资源的概况 | 第9-11页 |
| ·东北林区主要珍贵用材树种及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红松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黄檗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胡桃楸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17页 |
| 2 SSR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 ·不同采样地点样地基本信息 | 第17-19页 |
| ·磁珠富集法开发SSR引物 | 第19-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 ·菌株、质粒、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主要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 ·DNA的提取 | 第20页 |
| ·DNA质量的检测 | 第20页 |
|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因组酶切 | 第20-21页 |
| ·磁珠富集含有SSR位点的片段 | 第21-22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2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2页 |
| ·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验证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总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模板DNA的纯化 | 第25页 |
| ·DNA浓度检测 | 第25页 |
| ·红松、黄檗、胡桃楸SSR引物的筛选 | 第25页 |
| ·PCR扩增 | 第25页 |
| ·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片段大小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 ·SSR引物开发实验结果 | 第26-35页 |
| ·获得的短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26页 |
| ·SSR富集文库 | 第26-27页 |
| ·阳性克隆的蹄选 | 第27-28页 |
| ·阳性克隆测序 | 第28-29页 |
| ·PAGE检测情况 | 第29-30页 |
|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结果 | 第30-34页 |
| ·筛选的引物对数统计 | 第34-35页 |
| ·SSR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 ·DNA提取结果 | 第35-36页 |
| ·毛细管电泳结果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52页 |
| ·红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2页 |
| ·红松物种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41页 |
| ·种群遗传分化 | 第41页 |
|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 ·黄檗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 | 第42-45页 |
| ·黄檗物种和种群水平的逮传多样性 | 第42-43页 |
| ·种群遗传分化 | 第43页 |
|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 ·胡桃楸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 ·胡桃楸物种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45-46页 |
| ·种群遗传分化 | 第46页 |
|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 ·分布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松、黄檗、胡桃楸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 ·红松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页 |
| ·黄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 ·胡桃楸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52页 |
| ·红松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 | 第48页 |
| ·黄檗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 | 第48-49页 |
| ·胡桃楸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 | 第49-52页 |
| 4 三种植物的保护建议 | 第52-56页 |
| ·针对红松的保护建议 | 第52-53页 |
| ·针对黄檗的保护建议 | 第53-54页 |
| ·针对胡桃楸的保护建议 | 第54-56页 |
| 5 结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57页 |
| ·本文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