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27页 |
·楝科植物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麻楝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麻楝生物学特性 | 第22-23页 |
·麻楝的分布 | 第23-24页 |
·麻楝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麻楝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变异分析 | 第27-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变异 | 第29-31页 |
·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与地理因子和降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主成分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进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 第35-37页 |
·干旱胁迫对种子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干旱胁迫对幼苗苗高和根长的影响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麻楝种子遗传变异 | 第40-41页 |
·麻楝种子萌发抗旱性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麻楝苗期生长变异研究 | 第43-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43-44页 |
·生长性状观测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苗高和地径生长变异分析 | 第45-47页 |
·1 年实生苗生长曲线模拟 | 第47-49页 |
·苗期生物量变异分析 | 第49-50页 |
·苗期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苗期生长聚类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麻楝幼苗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54-75页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73页 |
·幼苗生长变异 | 第56-57页 |
·根系形态变异 | 第57-60页 |
·叶形态变异 | 第60-64页 |
·表型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第64页 |
·表型性状离散性特征分析 | 第64-68页 |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和降雨量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70-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麻楝幼树生长和光合作用参数变异分析 | 第75-83页 |
·研究方法及试验区概况 | 第75-7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75-76页 |
·试验林营造 | 第76页 |
·光合特性测定 | 第76页 |
·主要观测指标 | 第76页 |
·数据处理 | 第76-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光响应测定 | 第77页 |
·树高、胸径变异分析 | 第77-78页 |
·光合参数多重比较分析 | 第78-79页 |
·光合参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79-81页 |
·主成分聚类分析 | 第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麻楝叶片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83-94页 |
·试验材料 | 第84页 |
·样品 | 第84页 |
·挥发物质的吸附和解吸 | 第84页 |
·GC-MS 分析条件 | 第84页 |
·挥发油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挥发油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的测定 | 第84-90页 |
·讨论 | 第90-94页 |
第七章 麻楝种质资源 ISSR 变异分析 | 第94-11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4-95页 |
·试验方法 | 第95-9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6-97页 |
·ISSR-PCR 体系建立及优化 | 第97-100页 |
·基因组 DNA 纯度及浓度测定 | 第97页 |
·模板 DNA 浓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97-98页 |
·引物浓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98页 |
·Taq DNA 聚合酶浓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98-99页 |
·Mg2+浓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99页 |
·dNTPs 浓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99-100页 |
·退火温度对 PCR 的影响 | 第100页 |
·ISSR 变异分析 | 第100-111页 |
·ISSR-PCR 扩增多态性 | 第100-103页 |
·麻楝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 | 第103-106页 |
·遗传多样性与经纬度的相关性 | 第106-107页 |
·麻楝种源的遗传分化 | 第107-108页 |
·种源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108-110页 |
·聚类分析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3页 |
·麻楝 ISSR-PCR 体系建立与优化 | 第111页 |
·麻楝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111-113页 |
第八章 麻楝种源的综合评价及选择 | 第113-119页 |
·数据来源 | 第1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7页 |
·讨论 | 第117-11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9-126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讨论 | 第121-124页 |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附录 | 第138-13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