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电影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7-15页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第7-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5页
第一章 时代变迁与内容生产的转向第15-27页
 第一节 《屠城血证》体制内的探索(1976-1992)第16-19页
  1.过渡时期我国电影业的新特征第16-17页
  2.《屠城血证》的创作语境第17-19页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民族意识的觉醒(1993-1999)第19-22页
   ·世纪 90 年代我国电影业的新局面第19-20页
  2.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时代特点第20-22页
 第三节 产业化下的国际融合(2000 年至今)第22-27页
  1.新世纪的电影创作背景第22-24页
  2.产业化下的电影创作特点第24-27页
第二章 人文主义视阈下的电影内容分析第27-39页
 第一节 暴力镜头与大屠杀电影第28-31页
  1.“大屠杀”与“暴力镜头”的关系第28-29页
  2.牟敦芾与《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第29-31页
 第二节 “反面”人物形象分析第31-35页
  1.“反面”人物形象的存在价值第31-33页
  2.“反面”人物形象对比第33-35页
 第三节 影片情感表达方式的分类第35-39页
  1.用悲痛表现战争的残酷第35-36页
  2.用希望传递生命的力量第36-39页
第三章 电影的海外发行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39-52页
 第一节 电影海外发行机制的嬗变第39-43页
  1.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第39-41页
  2.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第41-43页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认同危机第43-46页
  1.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第43-44页
  2.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第44-45页
  3.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第45-46页
 第三节 日、德、美三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第46-52页
  1.日本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第47-48页
  2.德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第48-49页
  3.美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第49-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第60页
 A 参考影片第60页
 B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跨文化特色研究
下一篇:传播学视野下中国帝王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