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化学知识 | 第18页 |
2.1.2 衔接 | 第18页 |
2.1.3 教学策略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页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2.2.3 知识迁移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学习进阶理论 | 第20-21页 |
3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性分析 | 第21-37页 |
3.1 “溶解度”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21-22页 |
3.1.1 “溶解度”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第21页 |
3.1.2 “溶解度”知识在教材中的衔接方式 | 第21-22页 |
3.2 “原子及原子结构”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22-25页 |
3.2.1 “原子及原子结构”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第22-23页 |
3.2.2 “原子及原子结构”知识在教材中的衔接方式 | 第23-25页 |
3.3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25-27页 |
3.3.1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第25页 |
3.3.2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书中的衔接方式 | 第25-27页 |
3.4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27-29页 |
3.4.1 “氧化还原反应”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第27页 |
3.4.2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教材中的衔接方式 | 第27-29页 |
3.5 “化学键”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29-30页 |
3.5.1 “化学键”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第29页 |
3.5.2 “化学键”知识在教材中的衔接方式 | 第29-30页 |
3.6 初高中学化学化学知识的具体特点 | 第30-37页 |
3.6.1 “溶解度和溶解平衡”知识的衔接特点 | 第30-32页 |
3.6.2 “原子及原子结构”知识衔接特点 | 第32-33页 |
3.6.3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衔接特点 | 第33-34页 |
3.6.4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特点 | 第34-35页 |
3.6.5 “化学键”知识的衔接特点 | 第35-37页 |
4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策略 | 第37-42页 |
4.1 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策略 | 第37-38页 |
4.1.1 充分挖掘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 | 第37页 |
4.1.2 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 第37-38页 |
4.2 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策略 | 第38-40页 |
4.2.1 重视实验教学 | 第38-39页 |
4.2.2 技术手段辅助宏观与微观教学 | 第39页 |
4.2.3 联系身边的化学进行教学 | 第39-40页 |
4.3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衔接教学策略 | 第40-42页 |
4.3.1 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第40页 |
4.3.2 学案导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40页 |
4.3.3 建立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 | 第40-42页 |
5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42-52页 |
5.1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42-47页 |
5.1.1 初中阶段案例——酸与碱的衔接教学案 | 第42-44页 |
5.1.2 高一阶段案例——氧化还原反应衔接教学案 | 第44-47页 |
5.2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的实践 | 第47-49页 |
5.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47页 |
5.2.2 实验的具体操作 | 第47页 |
5.2.3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47-49页 |
5.3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第49-52页 |
5.3.1 问卷调查内容 | 第49页 |
5.3.2 问卷数据统计及结论分祈 | 第49-52页 |
6 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2-5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7页 |
附录1 | 第58-63页 |
附录2 | 第63-66页 |
附录3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