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 第11-19页 |
·分子印迹的一般原则 | 第11-12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第12-15页 |
·印迹体系的选择 | 第15-17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17-19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概述 | 第19-21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9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原理 | 第19-20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表征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的主要原料及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的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的分析表征手段 | 第25-27页 |
·X 射线衍射仪 | 第25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5-26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第26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 第26页 |
·拉曼光谱仪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银微球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27-38页 |
·引言 | 第27页 |
·银微球的制备 | 第27-28页 |
·银微球的制备工艺 | 第27-28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8页 |
·银微球的可控制备 | 第28-33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正交试验的结果及讨论 | 第29-32页 |
·试验体系中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银微球的分析及表征 | 第33-37页 |
·银微球的 XRD 表征 | 第33-34页 |
·银微球的 EDS 表征 | 第34页 |
·银微球的 SEM 表征 | 第34-35页 |
·银微球的 TEM 表征 | 第35-36页 |
·银微球的 SERS 检测极限 | 第36-37页 |
·银微球的 SERS 增强因子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38-56页 |
·引言 | 第38页 |
·Ag-MIP 微球的制备 | 第38-40页 |
·Ag 微球的制备 | 第38页 |
·Ag 微球表面的硅烷化 | 第38-39页 |
·硅烷化银表面聚合分子印迹膜 | 第39-40页 |
·Ag/MPS 微球的表征及分析 | 第40-41页 |
·Ag/MPS 微球的 EDS 表征 | 第40页 |
·Ag/MPS 微球的 SEM 表征 | 第40-41页 |
·Ag/MPS 微球的 FT-IR 表征 | 第41页 |
·Ag-MIP 微球的分析及表征 | 第41-44页 |
·Ag-MIP 微球的 XRD 表征 | 第41-42页 |
·Ag-MIP 微球的 EDS 表征 | 第42页 |
·Ag-MIP 微球的 SEM 表征 | 第42-43页 |
·Ag-MIP 微球的 TEM 表征 | 第43-44页 |
·Ag-MIP 微球的 FT-IR 表征 | 第44页 |
·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44-50页 |
·Ag-MIP 微球的吸附等温曲线 | 第44-46页 |
·Ag-MIP 微球的 Langmuir 吸附模型 | 第46-47页 |
·Ag-MIP 微球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47-48页 |
·Ag-MIP 微球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8-49页 |
·Ag-MIP 微球的竞争吸附 | 第49-50页 |
·拉曼表征 | 第50-54页 |
·Ag 微球与 Ag-MIP 微球的 SERS 的比较 | 第50-51页 |
·Ag-MIP 微球的 SERS 检测极限 | 第51-52页 |
·SERS 特征峰强度和 MBA 浓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SERS 的竞争实验 | 第53-54页 |
·Ag-MIP 微球表面增强因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页 |